作者 / 汽车之心&中关村智能网联研究汇
农业经济、工业革命、数字经济曾是城市崛起的垫脚石。
智能化则是迎面而来的第四次产业浪潮,其中智能汽车产业链为中国城市崛起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即便只是占据智能汽车产业链某一个具体的环节,就能吸引企业、创造就业、带动科创等等。而这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极其诱人。
正如当初为争取富士康到武汉投资,当地政府成立专班,写下 40 万字产业报告取得郭台铭的青睐。
现在为了承接智能汽车产业链的一部分,中国城市所做的努力、面临的竞争比当年争取代加工类制造业还要激烈更多。
智能汽车城市当如合肥,举办 NIO DAY 当天安徽省广电中心、合肥市广电中心、滨湖会展中心等数十座建筑为蔚来亮灯宣传。
这里的排面不仅是合肥给蔚来的,更是合肥与蔚来互相补足的体现。
两年前,合肥帮助蔚来解决亏损百亿的困境,合肥国资向蔚来中国投资 70 亿、向蔚来投资 42.6亿,成为蔚来的救命稻草。
蔚来 CEO 李斌更是公开表示,合肥的投资不仅让蔚来走出了 ICU,更给了蔚来发展的信心。
随后的故事形成了产业正向循环。据汽车之心了解,蔚来而后又专门设立一支新能源汽车发展基金,支持更多企业合肥落户合肥。
另一个逆袭故事则属于四川小城宜宾。
2017年时宜宾开始关注锂电产业,当时宜宾扶持了一批做锂电及其相关材料的天宜锂业、宜宾锂宝都是与锂电相关的上游企业。
宜宾的野心并不止步于此,而是要够上电动汽车最大的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
有媒体报道,宜宾市领导曾多次上门拜访宁德时代,但都未曾敲开曾毓群办公室大门。
然而宜宾并未就此放弃,引进了奇瑞集团的凯翼汽车,拿下了汽车生产证和销售证,又大力建设大学城吸引高校分校区落地宜宾,为智能汽车产业链提供人才。
等到人才、产业链上游建设基本完备,最终才在宁德时代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中胜出,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制造基地敲定宜宾。
总投资 100 亿事小,最根本的好处在于,为宜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招商引资打开了循环的开端。
在宜宾和合肥的故事里没有「蝴蝶花开清风自来」的等待,而是当地政府前期实打实的投资、长远的战略眼光。
在中国,还有许多城市正在上演宜宾和合肥的逆袭故事。它们踩中产业脉动,借助智能汽车产业链迅速崛起。
01、新能源整车制造:中部城市撼动工业旧城
中国中部城市正在新能源整车制造中大放异彩。
据汽车之心联合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布的「汽车之星」榜单中,在年度新能源整车产业集群新势力板块,重庆、广州、武汉、北京、合肥入选前五名。
过去,传统汽车整车制造集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地区。一提起汽车制造就会想起中国一汽总部长春,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
冬日里冒着白气的烟囱、林立的工厂构成了过去大多数人对于汽车制造的想象。
新能源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后,地域宽广的华北、东北地区不再是汽车制造的热门地区,反而是中部新城崛起,撼动工业旧城,整车制造往中部地区分散,形成了重庆、合肥、武汉为主的新能源整车制造产业中部城市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之心与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的评估中,重庆以城市总产能 416 万辆、纯电新能源工厂产能 100 万辆排名中国新能源整车制造产业城市集群第一名。
其中,长安汽车和长安福特的新能源汽车产能惊人。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共有14 家汽车制造工厂,其中长安铃木工厂规划产能45 万辆、长安福特的重庆一、二、三厂产能 115(燃油车合并产能)。
此外北汽新能源、东风小康这些有华为智能驾驶参与的新能源车厂的产量也在重庆建设工厂,产能逐渐起飞。
新能源整车制造产业能够落地在中部城市的原因,可以参考特斯拉 2019 年在上海建设超级工厂的考虑。
有消息称上海的众多银行曾为特斯拉提供了为期 12 个月的 50 亿无担保循环贷款,利率不高于央行年基准利率 90%。有评论认为「这是最优质的国企才能拿到的最低利率」,同时上海还提供了超过 86 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
当然,特斯拉除了为上海带来巨额税收之外,紧挨着超级工厂的临港工业园便签署了 24 个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定点项目。
可见,城市与新能源汽车制造工厂互为养分。
而土地、税收减免、各类资质审核绿色通道, 资金支持、产业链成熟度等都是城市吸引新能源制造工厂落地的重要维度。
重庆之所以能够崛起也离不开这些因素。从产业成熟度来看,早期长安系扎根重庆,对于重庆形成完备的汽车制造配套产业打下根基。
据重庆经信委相关资料统计,重庆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达 931 家,无疑为整车制造提供了更加便利、集中的产业环境。
同时重庆用地、人力、交通优势极大,重庆工业用地约有 8.24 万平方公里,而且人力资源相比超一线城市更为便宜。
由于地处中欧班列、陆海国际新通道、长江的 Y 字型交叉点,整车运输全国甚至出口也不成问题。
此时,天时地利人和,2021 年重庆当机立断发布《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重点发力新能源汽车制造,将重庆打造「五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从重庆向东走,武汉、合肥分别以 257 万、245 万辆的城市总体产能闯入新能源整车制造汽车之星榜单前列。
武汉不仅是东风的大本营,同时也不乏像岚图、路特斯、小鹏汽车将自家工厂落户武汉,带动武汉新能源整车制造不断向上突破。
据汽车之心了解,目前武汉经开区已经聚集了 13 个整车工厂、6 个新能源工厂,算得上是全国汽车产业最为密集区域之一。
而合肥的新能源车产量主要交给蔚来、比亚迪来扛。
目前,蔚来合肥工厂、比亚迪合肥工厂分别规划了 100 万、30 万新能源整车制造产能。
蔚来在合肥的成长速度惊人,其实前文也提到过合肥的新能源整车制造轨迹与蔚来的成长相辅相成,著名私募投资人但斌曾表示「中国最牛投资机构是合肥市政府。」
言下之意合肥选择新能源汽车极具战略眼光。有了蔚来做标杆,合肥所属安徽省也将盘子划得更大,发布政策设置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培育。
据悉,母基金与子基金总规模不低于 180 亿元。
目前,合肥继蔚来、比亚迪之后,继而吸引大众等车企来合肥投资建厂,成为汽车之星五个上榜城市中唯一没有强悍的造车历史,却依靠出色的投资和决策部署撬动了新能源整车制造产业链。
在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发展轨迹中,可以窥见地方政府正在成为智能汽车投资和产业发展的主导者。
中部城市崛起的秘诀之一,便是化被动为主动,用长期主义视角投资未来。
02、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长三角、珠三角成为主阵地
如何将智能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像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答案是用线把珍珠串起来,而这两条线就是长江和珠江下绵延而生的城市。
2022 年汽车之星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新势力上榜城市为常州、宁德、宜宾、合肥、厦门;
传感器产业集群新势力为深圳、上海、苏州、杭州、天津;
半导体芯片产业集群新势力为上海、深圳、无锡、成都、南京;
功率半导体产业集群新势力为上海、苏州、无锡、重庆、西安。
在汽车之星榜单里,长三角城市出现频率最为密集,其次则为珠三角城市及少数中部城市。
苏州和上海作为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新势力榜单中出现最为频繁的城市,可以算作智能汽车产业链中的两个掌上明珠。
上海半导体芯片实力不容小觑,在今年疫情困难的情况下仍在 1-9 月份实现了同比超过 15% 的增长,为汽车芯片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台传统燃油车对芯片的需求量仅为 300 片,但到了高端智能汽车身上,这个数量翻了 10 倍以上。
2022 年智能汽车行业经历的各类芯片荒正是考验上海、苏州的关键时刻,有些企业在这些缺口中看到了机遇,逆势成长。
在这些崛起的汽车芯片厂商中既有新兴科创企业,也有传统主机厂拓展业务边界。前者的代表比如芯砺智能,正在利用芯粒技术研发车载大算力芯片。
此外,意瑞半导体、加特兰电子也都分别专注于传感与控制等 IC 研发生产、毫米波雷达芯片研发与生产。
后者则是一些造车王者借助庞大的资金链躬身入局智能汽车产业链上游。
2022 年,上汽先后投资了自动驾驶芯片供应商黑芝麻、MCU 生产商上海芯钛等企业。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曾公开建议上海政府加强政策保障促进国产大算力芯片发展。
据悉,上汽集团 2022 年已明确了大算力芯片和 MCU 芯片的国产化策略,形成了 191 类国产化芯片清单,以及 48 个首批次汽车电子芯片推进项目清单,并推进 75 款芯片完成国产化开发进入整车量产应用。
科创企业+上汽入局为上海持续发力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提供了源动力。
据汽车之心不完全统计,上海汽车半导体芯片企业达 118 家、汽车传感器产业 47 家、功率半导体企业 41 家。
而苏州和上海一起频繁上榜不难理解,苏州的企业数量基本为上海三分之一,这是因为苏州离上海仅 103 公里,开车只需要一个多小时,承接了上海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的产能转移需求。
上海与苏州取得的成就并非偶然。首先以汽车半导体为主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需要成熟的产业经验支撑。
在上海尚未成为汽车半导体核心制造城市之前,其已经拥有半个世纪的「造芯历史」,上世纪 80 年代上海采取合资模式建立微电子基地,1998 年上海贝岭成为了首个中国集成电路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此后浦东专门规划了张江微电子开发区,为日后上海半导体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吸引中芯、宏力、台积电等大投资纷至沓来,最终实现了芯片产业规模化发展。
再往深挖,就会发现上海能有此地位不止于政策引导,更是其集齐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要素。毕竟在中国能够大量吸引外资、吸纳早期技术,并拥有本土研发人才、留美人才等人才资源的城市,非上海莫属。
此外,上海、苏州等地成熟的创投环境也给了各类智能汽车硬科技初创企业成长的资金支持。
以上海汽车芯片产业为例,目前上海汽车芯片行业还在加大融资力度,加速扩张,有数据显示 2022 年上海汽车芯片企业融资数量多达 13 起。
汽车工厂可以转移,各类关键技术却难以转移。
上海、苏州的成功难以复制,但可以期待的是以上海为原点,已经带动起了无锡、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崛起。
03、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看北京,智能座舱看深圳
汽车智能化的两大核心在于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
智能座舱是消费者对于汽车智能化体验的第一感受,自动驾驶则是汽车智能化中最核心、基础的驾驶能力。
某种程度来说,前者由于涉及车机交互体验较多,考验的是软实力,而后者自动驾驶考验的更多是硬实力,因此后者比前者落地难度更高。
目前,在自动驾驶及智能座舱表现上,超一线城市仍为技术及商业应用高地。
汽车之心梳理了全国 167 家自动驾驶公司后,发现北京、广州、苏州聚集了多数智能驾驶企业,排位按照顺序占据汽车之星年度驾驶产业集群新势力前三。
在智能座舱上,深圳、杭州、武汉表现突出。
北京和深圳分别成为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产业发展皇冠城市,并非意外。
在资金市场的看好下,自动驾驶商业化最缺的并不是钱,而是政策支持。
事实上,自动驾驶除严苛的技术保障之外,也有强烈政策导向、规则导向,需要政策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可以在多场景下进一步落地,以数据赋能自动驾驶能力成长,才能增加完成商业闭环的可能性。
譬如北京从来不缺高级别自动驾驶新闻,而内容大多都是关于自动驾驶相关政策逐步开放。
北京的自动驾驶发展历程,就是伴随着政策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应用的物理空间不断延伸扩大、自动驾驶等级逐级上升。
早在 2019 年时北京便出台《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测试道路管理办法(试行)》,随后三年内不断扩展包括 Robotaxi 为主的自动驾驶车辆运营范围。
2022 年 5 月靴子落地,北京发布《无人化载人测试许可》,首次允许自动驾驶车辆去掉主驾安全员,这既为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打开了新的实验窗口,同时也为反哺自动驾驶技术成长提供了更多可靠的数据。
在北京的带领下,目前全国城市已经逐渐展开了一场自动驾驶商业化竞争赛,生怕错过了下一个城市增长点。
除北上广深四地外,各类一二线城市的地方政府都参与到了自动驾驶商业化的竞争中。
据汽车之心了解,武汉、重庆、长沙、无锡、沧州、衡阳等城市政策已经为 Robotaxi 规模化测试及部分区域内商业化运营开了口子。
受区位及政策因素拉动,北京也是各类自动驾驶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最爱驻扎的地方。
汽车之心梳理了北京主要自动驾驶公司后发现,目前北京的主要自动驾驶企业约达 30 家,多为 L2+、Robotaxi、Robotruck 以及半封闭和封闭场景下的矿区、干线物流等。
30 家企业中,包括百度 Apollo、Momenta、毫末智行、禾多科技、觉非科技、易控智驾、千挂科技、领俊科技、智行者、Deepway 等在内的自动驾驶公司,都将总部放在了北京。
这些驻扎的自动驾驶佼佼者在北京引发了头雁效应。
比如百度 Apollo 率先把 Robotaxi 商业化服务通过萝卜快跑从北京带到了全国其他城市。
据了解,目前萝卜快跑已经布局长沙、重庆等等城市,2025 年萝卜快跑还将会在 65 个城市开放。
另一方面此类头部自动驾驶公司,也为自动驾驶行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创业人才,从百度出走的技术大牛们为自动驾驶在全国开枝散叶提供了可能。
譬如余凯、黄畅共同创立了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线,彭军则与楼天城同期离开,前者创立小马智行、后者任职小马智行 CTO;文远知行创始人韩旭也曾在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任职。
如此案例不胜枚举,但可以确定北京的自动驾驶头雁已带领群燕起飞,这也使得北京在自动驾驶的地位难以被其他城市撼动。
如果说自动驾驶考验的是政策、技术以及领头企业,那么智能座舱产业链更讲究产业链配合程度以及与大客户地理位置的接近性。
与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难度高的情况不同,智能座舱相对容易落地。
为把智能汽车打造成「第三生活空间」,智能座舱已经成为目前智能车企面向消费和竞争的核心方向。
据 2021 年中国新发布乘用车车型显示,智能座舱渗透率达到 50.6%。
深圳之所以能在智能座舱产业中独占鳌头,主要是因为智能座舱产业链较长,涉及领域较多,但以高端制造业见长的深圳有深厚的产业优势,有能力把如此复杂的产业链抓在手中。
智能座舱产业的上游涉及显示面板、功率器件、座舱芯片等。
在软件层面又涉及车载地图、导航、语音以及视觉 DMS 算法以及各类只能座舱操作系统、软件平台等等。在产业链中游又涉及车载信息显示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座舱域控等等。
即便产业链环节复杂,但在深圳基本都能找到这些深耕于此的企业。据汽车之心不完全统计,深圳与智能座舱相关的企业多达 104 家,其中包括华为、法雷奥、欧菲光、天马微电子等企业从智能视觉显示、操作系统及软件等方向切入行业。
对于主机厂来说,能够在一个地方进行整合有利于降本增效。
此时,坐落在深圳的比亚迪以及位于广州的广汽都是深圳智能座舱产业链的大客户,使得深圳智能座舱产业上下游的联系更加密切。
同时智能座舱这些较为分散的业务线在深圳也有逐渐集中整合的趋势。比如德赛西威的业务线,已经覆盖了包括信息娱乐系统、显示模组及系统、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等。
2022 年,在汽车之心与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联合评选出的 9 个智能汽车产业相关集群新势力榜单中,涵盖 19 个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先进城市。
上榜城市的分布位置看似无序,但仍显示了一种分布趋势:
告别扎堆北上广深,以向外辐射的姿态,挑选与产业特点相符的城市成长壮大,最终在中国西南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遍地开花,形成了新能源整车制造、电池、传感器等智能汽车产业集群。
这些先进集群城市也都保持了内在的秩序,就是对于智能汽车产业有着准确认知与高度尊重,各城市以服务者的角色争取企业、服务企业,从而抢占智能驾驶产业高地。
可以预想,在各城市的配合、赋能下,智能汽车产业将会以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时间、更紧凑的配合度更加高效运转,最终在产业与城市的互为补能中,构筑中国智能驾驶中的星火连城。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之心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93333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