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算是结束了,可能用“沮丧”而不是“遗憾”来描述这一年会更加符合大多数人的感受。因为沮丧更能表达出那种无力感,而遗憾意味着你原本能通过优化个人行动得到更好的效果。当然,为了本号的长期存续,这里还是不去吐槽其他了,咱们把话题收回到汽车行业,新年伊始,还是展望一下2023年汽车产品定义方面的主要趋势。好在这种无力感并没有过多渗透到智能电驱车的演化进程当中,与之相反,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快速推进的品类切换进程。相比以往,2022年有更多高端电动车投入市场,这也意味着通过对这些新车型、新概念的梳理可以获得更多对下一轮产品创新的方向性思考。与去年一样,我还是尝试着梳理出十大方面的趋势(无法免俗,还是努力凑整)供大家参考。
趋势一:电驱混动加速增长,纯燃油车型正在失守主阵地
2022年无疑是新能源市场超预期扩张的一年,也是该市场走出起步期,进入扩张期的第一年。导致这一年新能源车加速扩张的推动因素有很多,其中电驱混动车型(DMi、EREV等)的增加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电驱混动更好地平衡了续航里程、补能效率、电动化体验以及成本等诸多因素,这类产品不仅可以顺应智能电驱化的大势所趋,也更容易被燃油车用户接受。同时,这类产品也不像以往燃油驱动为主的HEV和PHEV那样鸡肋。
随着纯电与电驱混动车型的双轮驱动,新能源产品占比仍会加速增长。与此同时用户端的产品认知也会加速改变,最终这会导致纯燃油车,也就是没有大电池提供拓展功能的产品恐怕很快就会失去市场。这与当年大家押宝HEV甚至48V的预测大相径庭。
趋势二:第二代纯电平台,在强化新物种特性同时,更加注重价值塑造的有效性
我们注意到2022年新投放的很多纯电车型已经算是所属车企的第二代纯电平台了。毕竟大家已经有了几轮完整定义和开发纯电车型的经验,对电动化的优势和潜力也更加理解。因此,与三到五年前大家定义首个纯电平台不同,第二代纯电平台更加理性,也更具前瞻性。这种理性首先体现在性能与实用性的平衡方面,与第一代纯电平台不同,在性能远超用户需求后,大家不再单纯追求加速能力,而是注重操稳细节表现,同时也更加注重车辆空间分配的实用性。其次,电子电气架构在这一代平台上也普遍获得了更大幅度的升级,这也为跨域融合以及软件价值的释放提供了更大空间。
接下来在这一代平台架构的基础上,如何将产品创新转化为真实的用户价值就是下一步需要通过持续细化和不断迭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了。
趋势三:代表基础能力的硬件仍在加大投入,但零部件总数将会趋于收敛
随着智能化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把硬件分成三大类别:首先是代表基础能力的硬件,例如感知系统和算力等方面的硬件,这类硬件肯定需要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加大投入,以便为车辆创造更大潜能。其次是与性能和豪华程度强相关的硬件,例如续航能力、动力表现、充电效率、内饰用料等方面的硬件,这部分如何取舍主要由产品定位决定;第三部分则是传统的,依靠机械逻辑,相对独立地实现某种功能的硬件,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功能或者实现逻辑存在重叠的硬件(例如ADAS和APA两套系统之间),这部分硬件的数量长期来看必然是趋于收敛的。如何把这三类硬件区分清楚,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在不降低体验的前提下收敛硬件肯定是非常核心的任务。在这方面SoCar对智能车的四层解构逻辑(物理层、服务层、场景层和体验层)到是很值得推荐(自我传播一下,之后我会专门写文章介绍这部分)。
趋势四:跨域融合的优势开始释放,软件价值可感知时代正在开启
2022年,类似小鹏G9在跨域融合能力上给大家做出了很多示范。例如5D沉浸式影院,将座椅控制、音乐、空调、氛围灯、香氛和影片全都整合贯穿起来。虽然目前看实用价值有限,但至少向大家证明了一种能力:车辆不同系统之间可以更快捷、高效地协同起来,创造更为复杂的场景。这种跨域融合的能力打通,实际上为下一阶段软件价值的释放创造了更大空间。相信接下来软件价值可感知的时期才算真正来临。当然这里并不意味着车企可以通过销售软件获得十倍于整车销售的利润(当年很多知名机构那些离谱的预测现在全都可以拿出来鞭尸了),而是通过软件的感知价值让产品更具吸引力。
趋势五:脱离场景的加法毫无意义,配置对标逻辑弊端将会更加凸显
现如今随着使用场景越来越复杂,车辆的功能和配置也随之变得复杂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以配置对标为核心指导思路的PVA逻辑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当下的竞争要求。例如今年我们看到多款新车型纷纷使用了电动车门,但真正把这类配置用好的产品凤毛麟角,很多产品因为增加了电开/电关门反而给用户造成了更多的使用障碍,而且还由于开关车门的逻辑与用户习惯不符,导致后期故障率和维修成本大幅增加。
与以往的把每个配置基本独立筛选并组合的PVA逻辑(点状逻辑)不同,场景逻辑要求产品定义人员着重梳理故事线,然后把功能沿着故事线推进的逻辑组织起来。这实际上是线状逻辑。每个车辆如果对应多条故事线,这些故事线就构成了一个面状的逻辑。当然这也仅是第一步,在梳理完这些故事线上的功能以后,还要思考如何收敛硬件或者配置的问题。显然这是之前那种PVA逻辑更加无法应对的课题了。
趋势六:轿车和MPV密集投放过后,新概念的跨界品种会更具突破性
与前些年扎堆投放SUV不同,2022年很多高端新能源品牌纷纷在轿车和MPV市场上投放了多部新车。此举不仅让新能源品类的产品结构图更加完整,也为各细分品类的探索提供了更多参考案例。但电驱化以后,随着大量工程硬点的改变,以及能源充放和动力输出逻辑的变化,电动车注定要出现更多新的跨界品类的。尤其是用户越来越注重第三空间体验的多样性和高可变性这一前提下,在轿车、SUV和MPV,甚至更多车身形式之间重构平衡的跨界品种必然会越来越多,此前的高合HIPHI X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相信不久的将来此类概念会更具突破性。
趋势七:内饰氛围进一步“家居化”,现代、简奢、智能和“生命体”是主题词
把来自新造车公司的电动车与合资品牌的电动车摆在一起,大家可以很明显感受到内饰氛围的巨大差异。这背后也是大家对产品预期的差异:国内领先品牌普遍早已将电动车视为移动起居室和第三空间,因此他们在内饰设计,尤其是氛围营造上更加希望表达出更为现代、简奢、功能化、智能化的特点,希望把内饰变成一个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样人机交互才能拥有更强的情感共鸣。显然这种风格与传统车一味追求的豪华感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上述趋势下,CMF策略更加偏好白色系搭配有冲击力的局部色彩,但这些色彩必须建立在面料有质感这一前提下。所谓质感往往是以哑光、触感柔软、亲肤,有弹性,不同光线下有层次这些原则识别的。这样的搭配完全可以参考意式简奢家居的很多元素。
趋势八:自动驾驶进入平台整理期,拼硬件阶段暂时告一段落
2022年是激光雷达大面积量产装车的第一年,也是自动驾驶算力大幅提升的一年。但与硬件能力进步的步伐相比,ADAS新增的场景,尤其是用户高频、高感知,并且乐于使用的场景却十分有限。一方面是由于此前借助LCC和封闭道路领航辅助等初级功能的拓展,用户最易感知,也最刚需的大场景实际上早已被响应了,而最高频的开放道路辅助驾驶功能则受到技术和法规的各种约束短期无法大范围普及。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这些新车型的算法仍在优化当中。当然这也导致自动驾驶正迎来短暂的平台整理期,这是拼算法和体系能力,尤其是数据闭环能力的关键阶段。也是各家真正拉开差距的阶段。
趋势九:智能座舱彻底跳出“车机”,多场景适应性和可变性是下一步的重点
时至今日,智能座舱终于在大部分产品上全面跳出车机,变成了从整体上思考座舱,甚至整车智能功能能力的问题。这与中国用户对电动车的关键期待是密不可分的:用户之所以选择电动车,或者把手头的燃油车换成电动车,最为重要的推动力就是他们期待产品大幅升级。而第三空间体验就是这种升级最容易被用户感知并且引发共鸣的部分。当然这也要求座舱需要更为强大的多场景适应性以及更强的可变性。
趋势十:多模交互开始产品化,但高价值场景仍待挖掘
随着理想L9的成功交付,多模交互终于有了一个初步成功的示范案例。作为一款定位多人口大家庭的产品,L9通过多模交互为后排娱乐系统提供了更为友好、使用,并且炫酷的操作体验。尽管如此,这部分功能仍显得相对初级,而且现有功能后续迭代的潜力有限。这也意味着多模交互仍处于寻找高价值场景的阶段,毕竟对于大多数产品而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法则还是最重要的。就如特斯拉,虽然语音交互能力接近于零,但并不妨碍他核心场景的使用体验。L9为后排用户提供现有的交互逻辑是非常恰当的,但如果其他车型把他搬到驾驶员位置,多半就会适得其反了。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SoCar张晓亮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93192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