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市场,自动驾驶已经迎来了资本寒冬。
10月27日,全球“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Mobileye 在美股正式上市,估值突破230亿美元,去年12月份,这个数字还一度高达500亿美元。短短不到一年时间,这家行业巨头的估值蒸发了一半。要知道,5年前,英特尔收购Mobileye的价格为153亿美元。与此同时,自动驾驶独角兽公司Argo AI宣布关停清算,激光雷达领域鼻祖Ibeo提交破产申请,Aurora传出整体或部分出售的消息……国外自动驾驶行业遭遇寒潮,对于国内的融资环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与国外资本市场的低迷相比,今年国内自动驾驶赛道融资不及去年,却依然算是块“吸金石”。据不完全统计,三季度国内共发生41起自动驾驶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超过11亿美元,其中有三家单笔融资金额超1亿美元。
在资本的助推下,自动驾驶行业摇身成为最拥挤的赛道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已经超过5600家,今年以来新成立的也有将近100家。尤其是L2级辅助驾驶领域,已经驶入红海,竞争愈演愈烈。
虽然当下国内资本对自动驾驶赛道依然热情,但摆在面前的现实却有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公开道路的L4级无人驾驶还遥遥无期,什么样的场景更容易商业化落地?另一方面,随着新车辅助驾驶装载率的提升,L2级ADAS市场竞争也进入白热化。前有国际Tier 1巨头的压倒性统治,后有大批同质化企业的追赶包围,在这种环境下,什么样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主机厂信任的新选择?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的各个赛道,创业公司还有哪些机会和空间?
带着这些问题,智车星球和资深投资人王荣进进行了深度交流,希望能从投资人口中寻找一些答案。
△王荣进,轩元资本创始人
王荣进曾任职于国内知名公募基金兴证全球,后加入私募基金劲邦资本担任合伙人,2022年创立轩元资本,专注新能源汽车科技投资,有着更综合的一、二级资本市场视角。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数十个成功投资案例,在智能驾驶领域,王荣进先后主导投资了感知层的毫米波雷达公司木牛科技、决策层的L2+ ADAS算法公司魔视智能、执行层的线控底盘公司同驭科技、特定场景的L4级自动驾驶公司斯年智驾等;在智能座舱领域投资了座舱芯片公司开阳半导体、智能座舱的软件公司怿星电子等项目;在汽车电子领域投资了车规级MCU芯片云途半导体。
在王荣进看来,车规级芯片要实现国产替代,还需要5以上时间,大规模替代可能需要10年之久,其中AI智驾芯片未来将会是赢者通吃,目前头部已经基本形成,新进入者难有机会;L2赛道竞争的核心,在于谁能更快地往更高级别迭代,只停留在L2层面,会有非常激烈的竞争;激光雷达领域持续在技术迭代中,目前相关的公司的估值不低,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可能还有合适的投资机会;在L4赛道,矿区是比较不错的场景,无人驾驶的确定性比较高,是刚性需求,市场容量也相对比较大。
以下内容根据智车星球与王荣进的交流整理:
1
车规级芯片要实现国产替代,
还需要5-10年时间
智车星球:车规级芯片要真正实现国产替代还需要多长时间?
王荣进:就主观和客观而言,主机厂应该都是有比较强的国产替代需求。尤其在车规级半导体这种卡脖子的领域,他们的意愿或者说积极性更强。据我了解,一些主机厂已经把车规级芯片的国产性替代作为重要的任务去完成了。
相对而言车规级的芯片对先进制程要求没有那么高,模拟芯片为主,绝大部分是是28nm以上,除了像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芯片,会比较需要先进的制程,车规级芯片对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汽车产业现状看,功率半导体国内化率这几年不断在提高,应该是替代最快的;电源管理芯片和MCU芯片上市公司和创业公司有些进展比较快,在未来2-3年应该会加快渗透,所以预期5年左右才会有较明显的国产化率体现。
智车星球:您认为起码还需要5年时间?
王荣进:车规级芯片认证门槛高、导入周期长,比消费级和工业级芯片要求高很多,另外对于可靠性的要求非常严苛的。比如说消费级的手机芯片,它可能需要你保质3年左右时间,但是汽车级的芯片可能需要保质10-15年。以交付良率为例,消费级大概是200个PPM,也就是100万颗芯片中可以容忍最多200颗有质量问题;工业级10个PPM,也就是100万颗芯片可以容忍最多10颗有质量问题;但对于汽车级芯片只有一个PPM,也就是说100万颗只能允许有1颗出质量问题。
另外车规级芯片还需要通过AEC-Q100认证、ISO26262功能安全认证等一系列严谨、复杂的认证。所以我判断,这个领域的国产替代需要5年时间才有一定的进展,大规模替代可能需要10年时间,国内车规级芯片企业需要解决各种corn case、积累大量know how、经过系列certification。
2
L2赛道的竞争,核心看谁能往更高级迭代
智车星球:在我们眼中,L2领域中的很多企业,似乎同质化程度较高,您的看法是什么?
王荣进:是的,L2企业其实发展到今天,它的门槛已经不如我们当年想象的那么高了。可能不排除在某些点上各家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但是从大的角度来讲,已经同质化竞争。我觉得做L2的企业很多了,那就看谁能够持续往上迭代,从L2到L2+到L2++甚至更高级别,我觉得这个是核心。
每往上迭代一级,难度就会增加,竞争对手也会减少。如果能够持续从L2往更高等级去迭代的公司,未来可能会在新的市场或者脱离竞争目前比较激烈的市场。我觉得L2已经接近于红海市场了。
智车星球: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实现迭代?
王荣进:我觉得还是取决于整个团队的研发能力。比如有一些企业,它虽然做的是L2,但是本身具备持续向上迭代的能力,只是考虑到L3/L4比较遥远,先从L2开始做,那么未来它们往往也能实现迭代;比如有些公司之前是做Robotaxi的,后来做了ADAS,也做了一些L2或者L2+的东西,我觉得类似这样的企业,本身具备做高阶智能驾驶的能力,未来如果往L3/L4迭代,我相信它也具备这样的能力。
但是大部分企业可能只能停留在L2层面,做一些相对比较激烈的竞争。
智车星球:您认为那些所谓“降维做L2”的L4公司,成功几率会更大一些?
王荣进:应该可以这么说,从L4来做L2的公司,未来迭代的能力相对会强一些。打个比方,比如L1是小学知识,L2是初中知识,L3/L4是高中和大学,那本身它已经做大学的卷子了,再过来做初中的卷子,理解起来会相对容易一些,只是具体做题再有个熟悉的过程。无论从高往低做,还是从低往高做,核心还是看团队的持续研发能力。
智车星球:但是像很多只做L2的公司,会特别强调自己的工程化能力。
王荣进:对,但只强调工程化能力,研发能力相对比较欠缺的话,可能就不能够持续迭代。一开始就做L3/L4的团队,能够持续迭代的概率会稍微高一些。
3
投资的项目和逻辑
智车星球:您在投资一家公司时的最看重的是什么?
王荣进:简单概况的话就是在赛道既定的情况下,就是看创始人以及团队,然后再从业务、财务、法务这三个维度分别做一些判断。
最重要还是看“人”,首先是创始人,其次是团队。我觉得从长期来看,人最大的变量。优秀创始人能够带领团队脱颖而出、穿越周期。
智车星球:在智能驾驶领域,您投了哪些企业?投资的逻辑能不能展开说一说。
王荣进:在智能驾驶的感知层我投了木牛科技。
我们觉得汽车毫米波雷达处于国产替代的过程中,所以当时也是把行业里相关的公司都评估了一圈。首先我们认为毫米波雷达本身还是雷达,所以对团队的雷达背景就看得比较重一些。
我们当时觉得做汽车毫米波雷达其实是一个比较辛苦的活儿,因为它的毛利不高,像大陆、博世这几个外资大厂的产品性能又好,价格又便宜,(想要跑出来)其实是比较难的。
所以我们当时的判断是,汽车肯定要是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不要完全只在汽车行业里做,因为汽车行业的量是比较确定的,大规模发展还比较早,希望能有一些非汽车业务来支撑。当时木牛科技在海外还做了一些其他(领域)的雷达产品,比如航空领域、工业应用、体育、智能交通的雷达产品,其实是把雷达传感器用在了多个领域,短时间内可以有其他非汽车业务创造一些现金流。
从我们投资到现在,木牛科技总体跑得还不错,在国内拿下了哪吒、比亚迪等主机厂的项目,在美国和老牌汽车零件企业ADAC成立了合资公司,导入通用和福特的供应链,我当时觉得木牛未来整个业务的可持续性和国际化能力会强一些。
智车星球:智能驾驶的决策层投了什么企业吗?
王荣进:决策层我之前投了魔视智能。当时看这个领域的时候大家都在做商用车ADAS,但我们觉得短期靠商用车起量可以,但长期得具备往乘用车做的能力,我注意到魔视智能已经着手在做乘用车ADAS业务,而且开始有点放量了。
后来跟魔视智能创始人&CEO虞正华博士及团队做了几次交流,觉得整个团队的技术背景是比较强的他们是具备持续往上迭代能力的。
魔视智能的虞总是多次连续成功创业,团队比较成熟老练,对商业化的理解深刻,总体来说他们团队综合能力相对都是较强的。
当时行业内很多公司都已经四五十个亿甚至六七十个亿了,我投的时候魔视智能估值还不到十个亿我投资过了大半年,全球前五的德国大陆集团在我们的基础上将近翻了一倍进行战略投资,大陆集团未来在跟魔视智能的业务方面应该会有不少协同。
智车星球:在执行层有投资吗?这块是不是国际Tier1垄断?
王荣进:在线控底盘这个领域,我们投了同驭科技,主要做线控制动系统(EHB),其他产品也做了储备。
博世在全球占了60%多的市场。这块应该也是存在一个国产替代的机会,因为线控底盘属于比较核心的零部件,要求非常高,也存在卡脖子问题。
所以国内的主机厂需要扶持一些国产公司,尤其造车新势力,因为博世这些大厂是非常强势,他们的开发费用非常昂贵。
智车星球:还有其他领域的公司吗?
王荣进:在智能座舱领域我还投资了座舱芯片相关公司开阳半导体,目前在比亚迪、上通五菱有非常不错的进展,其他车企也在批量导入,替代英飞凌这些大厂;基于软件定义汽车的背景下,我投资了怿星电子,这是一家非常优秀的智能座舱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除此以外还有以太网解决方案等;在汽车电子领域我还投资了控制芯片MCU云途半导体,这也是一家非常资深而很有活力的公司,目前进展也挺不错。特定场景无人驾驶我投了斯年智驾,他们专注在港口领域无人驾驶,除了国内港口外,他们在海外的港口业务进展也挺顺利。
智车星球:在L4领域,您最看好的赛道是什么?
王荣进:我们觉得矿区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场景,矿区对无人驾驶的确定性比较高,是刚性需求,或者说是比较强烈的需求,市场容量也相对比较大。
智车星球:在矿区要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您觉得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王荣进:矿区无人驾驶本身也是机器换人的逻辑,所以无非就是从效率和成本两个角度作为考量。根据我了解目前矿山无人驾驶的效率现在是0.8左右,成本上相对也比较高,看看从零部件或者效率方面能不能继续降本。从投资回报角度,如果能够把回报周期缩短,这就是整体的提升。
智车星球:在矿山这个场景您有没有比较看好的公司?
王荣进: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易控智驾,他们的进展还是比较快的。
4
AI芯片是赢者通吃的行业,
激光雷达赛道还有很大不确定性
智车星球:您的投资并没有涉及人工智能芯片,现在这个领域的估值很高,炒得也很火。为什么呢?
王荣进:我们总体是比较谨慎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有难度,非常有挑战的行业,整体的估值也比较高,风险偏大。现在这个阶段已经不太好去涉及了,除了国外的几家大厂和国内的几家头部企业,我觉得其他新的公司可能不太容易再跑出来了。
智车星球:您说的不容易,主要是从什么角度评估的?
王荣进: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不可能有太多玩家。国外有英伟达、高通、英特尔,国内有地平线、华为,黑芝麻、芯擎科技、芯驰科技……我觉得玩家已经够多了,新的企业机会不会太大。
虽然可能不同车企有扶持不同企业的想法和意愿,但随着装机量越来越多,数据训练越来越多,整个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所以长期而言,大家还是会盯着头部的公司,它的可靠性或者智能化程度会更强,所以这个领域可能不会有太多供应商。
智车星球:在感知层,激光雷达的企业您也没有投对吧?
王荣进:当时我们觉得激光雷达的发展可能没有那么快,因为它的整个技术路线一直在变化。现在激光雷达公司整体的估值都比较高了,这个时候再去投资可能不是个特别好的选择,所以就一直没有投。
智车星球:激光雷达未来的发展和格局您怎么看?
王荣进:我觉得首先还是要等它的技术路线相对确定之后,再去看有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因为从过去的案例可以说明,在一个技术路线还在不停变化的行业,现在的龙头未必是将来的龙头,这里还存在一些风险。
智车星球:虽然技术路线还在变化,但是壁垒会不会已经形成?
王荣进:不能完全这么说。比如说从MEMS往全固态的防线发展,不排除有些企业还是会有一些机会。拿电池来打比方,目前行业正从液态电池往固态电池发展,虽然现在一些液态电池的公司提升很大,但是固态电池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课题,还是需要从头开始做,所以它原有的优势不一定能转化为现在的优势。
智车星球:自动驾驶赛道的进程似乎要比想象中漫长,您的看法是什么?
王荣进:完全的无人驾驶或者高级别无人驾驶确实太难了,无论从法规还是场景存在着很多障碍。但是我们觉得辅助驾驶的进展还是挺快的,L2的装机率已经在持续提升,从最初的几个百分点到现在的十几个百分点,2025年可能会达到几十个百分点的渗透率。所以我觉得未来L2级辅助驾驶会成为一个标配,至于L3/L4,甚至更高级别的无人驾驶,还是需要漫长的时间。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智车星球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87994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