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中国汽研成功举办《2020第三届新能源汽车测试评价技术国际论坛》。中国汽研将连续为大家推送精彩演讲实录,本文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际汽车工程科技战略研究院战略规划部副部长郑亚莉带来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成果研讨》。
演讲实录:
01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编制背景及过程
自2019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历时1年半,组织了涵盖汽车、能源、材料等相关领域的行业组织、高校及研究机构、上中下游企业等全产业链的1000多位专家参与路线图2.0的编制工作。路线图2.0的编制有力地支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交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以及《新能源汽车“十四五”重点研发专项》等多项国家战略与规划的研究工作。
02 汽车产业变革趋势与发展新需求
从产业层面来看,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主要是能源、互联、智能革命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能源革命带来了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变革,互联革命和智能革命带来了汽车产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运行模式以及消费模式的变革。
从技术趋势上看,全球汽车技术的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趋势进一步深化并深度融合。在低碳化方面,多种技术路线并向发展,当前,节能汽车仍然是市场的主力,全球的主要国家和市场也在加速电动化的战略转型,燃料电池电池汽车产业化预期提前;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在产品端,主要体现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技术融合跨界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基调,在制造端,主要体现在数字化赋能,汽车从“制造”迈向“智造”。
从发展形势上看,国民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强国建设以及消费升级的发展需求也赋予了汽车产业技术发展的新使命,这其中也包括了汽车产业支撑经济发展,产业清洁低碳化转型技术的自立自强和“汽车+跨界”融合发展等新需求和新使命。
03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评估
在汽车节能技术趋势方面,汽车产业的节能水平持续提升,国产乘用车汽车平均能耗也已由2016年的6.7L/100km下降到了2019年的5.5L/100km,虽然距2020年5L/100km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节能技术应用方面还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其中也包括了商用车。
在纯电动方面,整车能耗、续驶里程、智能化应用等综合性能实现全面进步,产品竞争力显著提高。国产纯电动轿车的平均续驶里程也由2016年的190公里提升到了360公里。能耗和智能化水平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品的竞争力持续提高。这其中包括比亚迪,蔚来等自主品牌也初步实现了品牌的向上突破。在关键核心零部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以动力电池为例,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和规模都达到了国际领先,同时也培育出了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这些零部件企业也都进入到了国际供应链配套体系,这其中也包括驱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
在插电式混动方面,我国主要的自主品牌企业也根据自身的技术积累和优势,插电混动技术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像比亚迪、广汽等也推出了不同类型、不同技术方案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混合动力技术产品。
在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初步实现了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包括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整车目前也进入了示范导入期。燃料电池电堆的关键材料和部件方面基础还较为薄弱。
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智能网联汽车整车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封闭、半封闭的特定场景应用,网联化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步发展,人工智能,信息化和高精度地图与定位等基础技术也在加速落地。
在产业技术支撑方面,从2016年路线图1.0发布至今,国内相关的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在大幅增加,年均研发投入/营收占比达到了3.5%,科技人才数量质量也在双提升,汽车产业发明的专利数量5年内实现了翻番,也已经形成了多部门协调联动,覆盖关联企业的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在产业发展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也需认识到汽车产业有一些基础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基础软件,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存在短板有待突破。
04 我国汽车技术的发展愿景与目标
通过综合考虑新技术,新业态,新形势的影响,提出了未来汽车发展的愿景,在新技术方面,主要是现代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新业态方面,包括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的影响以及现代产业安全的新形势带来的对汽车产业特别是全球产业格局对我国产业安全带来的深刻影响。所以提出了能源环境友好共生,安全高效智慧出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和谐健康汽车社会4个方面的汽车社会愿景,也提出了汽车产品品质不断提高,核心环节安全可控,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新型产业生态构建完成,汽车强国成功建成等5个方面的产业愿景。
基于汽车技术发展的社会愿景和产业愿景,技术2.0提出了面向2035的六大总体目标: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于2028年左右提前达到峰值,到2035年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基本成熟,产品大规模应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协同高效、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建立汽车智慧出行体系,形成汽车-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态;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完善,原始创新水平具备全球引领能力。
以六大目标为指引,技术2.0分别以2025、2030、2035年为关键节点,设立了汽车产业总体发展的里程碑。预计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的年销量各占50%,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燃料电池方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商用车实现氢动力转型。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在国内广泛运行,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
05 “1+9”技术路线图
从架构上,技术路线图2.0延续了总体路线图+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框架,并将1.0的“1+7”的研究布局拓展成“1+9”,形成了总体路线图+节能汽车、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动力电池、电驱动总成、充电基础设施、轻量化、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等“1+9”的研发布局。
首先是产业总体路线图,包括几个方面,市场需求方面,综合考虑了我国宏观政策法规、能源、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也结合了典型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特征等历史数据,建立了市场预见模型,和碳排放预测模型,提出至2025年,汽车市场总量达到3200万辆,2030年接近4000万辆。消费需求上,提出至2035年,“安全、高效、便捷、经济、绿色” 成为人们出行消费需求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汽车产品升级的主要方向;产品应用方面,至2035年,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一方面是节能汽车全部实现混合动力化,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过50%;产业融合方面,当前,汽车产业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为指导跨产业协同衔接,研究提出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深度融合、统筹推进的技术路线,这方面的研究也支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产业融合相关章节的研究工作。例如在汽车与能源方面,提出到2035年,通过V2G的技术应用,在新增的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中全面普及V2G,实现新能源汽车和能源的融合发展。在信息通信融合方面,提出实现V2G技术,V2X技术支持在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上的商业化应用,也提出了地图定位技术要求;在产业基础方面,综合考虑产业基础技术、新型生产方式、自主创新体系、支持政策与管理体系、人才等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结合逆全球化倾向和国际科技竞争形势,提出未来产业支撑的发展目标。
其次是9大领域的技术路线图,节能汽车的路线图,能耗指标方面,路线图2.0综合考虑了节能技术进步和工况切换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乘用车(含新能源),传统能源乘用车(不含新能源汽车)以及混合动力乘用车的技术指标,其中最受行业关注,引起讨论最多的是第一个指标,提出至2025、2030、2035年3个阶段,乘用车(含新能源汽车)的平均油耗分别为(4.6、3.2、2.0)L/100km,其中4.6L/100km是5阶段油耗要求从WLTC工况转换至NEDC的硬性指标,3.2L/100km和2.0L/100km目标主要是结合了专家对节能技术的预见以及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加权平均核算出来的数值。商用车节能方面,预计到2035年,载货汽车油耗较2019年降低15%~20%;客车油耗较2019年降低20%~25%。在产品应用方面,提出混合动力汽车的应用比例2025年达到50-60%,2035年达到100%,这里的混合动力也包含了微混,中重混以及多种混合技术。
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占到汽车总销量的50%以上,其中纯电动占新能源汽车的95%以上,在应用领域方面,实现纯电动技术在家庭用车、公务用车、出租车、租赁服务用车以及短途商用车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燃料电池汽车,结合路线图以及今年启动的燃料电池示范,从技术特征和研发现状来看,燃料电池汽车特别是燃料电池商用车将成为氢能和燃料电池商业化的突破口,同时结合当前的产业基础和可行性,客车和城市物流车将作为切入的领域,逐步拓展至中大型客车和物流车并扩展至载重量大、长距离的中重卡、牵引车、港口拖车及乘用车等领域。结合未来长途重载商用车的使用特征以及当前的氢能供应现状,区域间的联合示范是实现燃料电池商用车规模化应用,构建氢能基础设施应用环境的理性选择。展望未来,2030-2035年,实现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
智能网联汽车,因为智能网联汽车涉及了汽车、信息通信、交通等多个领域,技术架构较为复杂,为了给行业形成更加清晰的技术发展指引,技术图线路2.0深化和完善了“三横两纵”的技术架构,涵盖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关键技术和基础支撑关键技术(“三横”)以及车载平台和基础设施(“两纵”),对于智能网联汽车,预计2025年,HA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2030年,实现HA级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公路广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2035年,HA、FA级智能网联车辆具备与其他交通参与者间的网联协同决策与控制能力,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广泛运行于中国广大地区。
动力电池,路线图综合考虑了技术进步和产业需求的特征,从技术上将动力电池分为三个技术类别,为能量型、能量功率兼顾型和功率型,同时也抓住普及、商用、高端三类应用场景,以需求导向提出了各自的发展目标,其中普及型主要面向经济型车型的需求,以低成本为主要技术导向;商用型主要面向网约车、商用车等运营类的车辆需求,以长寿命为主要导向;高端型主要面向高端车型需求,以能量密度为主要导向。体系方面,路线图从单体、集成、新体系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制造技术等,覆盖全产业链条均提出了技术路线和发展目标。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驱动系统是所有类型汽车的核心,也是实现新能源汽车电动化的重要技术基础。从发展思路上,未来电驱动系统主要以纯电驱动总成、插电式机电耦合系统、商用车动力总成、轮毂/轮边电机总成为重点,以基础核心零部件/元器件自主化为支撑,重点提升电驱动总成的集成度与性能水平。主要目标是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总成产品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乘用车电机比功率达到7.0kW/kg,乘用车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达到70kW/L,纯电驱动系统比功率为3.0kW/kg。
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关键。总体思路是以实现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协调发展作为总体导向,提出到2035年建成慢充桩端口达1.5亿端以上,公共快充端口146万端,同时实现城市出租车/网约车共享换电模式的大规模应用。
汽车轻量化技术,首先在指标体系方面,不同于传统汽车以汽车整备质量和轻质材料用量为衡量标准,路线图引入了“整车轻量化系数”,“载质量利用系数”,“挂牵比”作为衡量汽车轻量化水平的依据。其次,在发展路线中提出近期以完善高强度钢的应用体系为重点,中期以形成轻质合金应用体系为方向,远期形成多材料混合应用体系。最后,在发展目标上提出到2035年预计燃油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25%,纯电动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35%。
智能制造和关键装备,主要面向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提出面向智能制造的“通用化、自适应化、透明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提出到2035年关键工序智能化率达到90%以上,设备的综合效率比2020年提高10%以上,劳动生产率比2020年提高50%以上。
06 总结
综上是路线图2.0的主要研究成果。“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是支撑政府科技和产业相关规划、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引导社会各类资源聚集等的重要工作。《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已正式发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也将对该技术路线图进行深入解读,为政产学研用各界提供创新决策参考。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中国新能源汽车评价规程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3646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