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人多,做的人少。
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板。致力于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科创板,设立之初就被给予“中国纳斯达克”的厚望,再加上采用注册制且入住门槛较低,许多新创企业争抢进入,在申报大军中,不乏汽车企业的积极声音。
天际、博郡、小鹏、奇点、哪吒等造车新势力都曾释放筹备登陆科创板的积极信号。据不完全统计,彼时通过传言或者公开表态称要登陆科创板的造车企业超过超过十家。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科创板开市一年,造车新势力那些说过的话,就如同它们迟迟不能落地的新产品一样,集团沉默。
早在科创板鸣锣开市前,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即表示,“虽然大多数新造车企业都表达了上市意愿,但它们并不会出现在首批名单中。而且,最终挂牌的不会超过三家。”
一年以后,有明确信号的果然没有超过三家。
造车新势力里只有威马和哪吒还在释放登陆科创板的积极信号。而实质进展的是吉利汽车。
6月17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董事会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海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建议新发股份数不超过扩大后总股本的15%,即不超过17.3亿股。以公告发布当日吉利汽车收盘价报每股11.90港元估算,新发股募资或达206亿港元。
6月30日晚,浙江证监局正式披露《关于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辅导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中金公司与华泰联合证券担任吉利汽车上市辅导机构,三方于6月23日向浙江证监局报送备案登记,吉利汽车正式启动上市辅导。
“(吉利)在浙江银保监局的辅导已结束。”有接近吉利汽车的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一切正在按照证监会的相关流程推进中。”
另一则消息也在行业中扩散。有消息人士称,“威马汽车将于9月初完成D轮融资,9月底申报科创板上市,并于明年1-2月登陆科创板”。
和威马汽车一样试图在2021年抢滩科创板的还有哪吒汽车。7月23日在官网称:“C轮融资30亿,计划2021年IPO。”由于此前曾高调宣布筹备科创板,该信号也被外界认为是对登陆科创板的正面回应。
种种迹象可以预见,很快科创板将迎来造车企业的加入。
为何选择科创板?在科创板,汽车企业的故事怎么讲?科创板的“高估值”优势,是否适用造车领域?
抢滩科创板
暴涨520%。
这是去年科创板开市之日,个股创造的当日最大涨幅。
从宣布设立到正式开板,科创板仅用了220天,创下中国证券史最快开板记录。截至今年7月21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133家,累计募集资金1999亿元,总市值2.62万亿元。
有媒体统计,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市盈率超过一百倍的公司共64家,其中有6家公司市盈率超过一千倍,运行一年,一百余家企业中,无一破发。
除了高市盈率,过会效率也大大提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科创板突破性的试点注册制,“从企业申请受理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约5个月,审核效率明显高于其他板块”。据了解,从提交招股书开始,美股审核通常需要6个月,港股约为8个月,而在A股,进程慢的企业甚至有的需要3-4年。截至7月21日,上交所已受理407家企业申请,其中已问询企业367家,通过上市委审核192家,通过证监会注册156家。
“对于高研发投入、高生产成本的造车企业而言,顺利登陆科创板,意味着快速获得资金支持,为企业争取更多时间和发展空间。”一位汽车行业证券分析师告诉汽车商业评论。
“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到最后都是在同一赛道上竞争。”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刚刚过去的第12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表示。在资本市场,同样如此。
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车市整体环境不容乐观。今年1-6月,汽车产销同比下降接近17%,汽车行业淘汰赛开始加剧。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变革中寻找新转机,似大象转身并不容易。
8月17日,吉利汽车发布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吉利汽车2020年上半年营收368.2亿元,同比下降23%;净利润22.97亿元,同比下降43%。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吉利汽车宣布全年销售目标下调6%至132万辆。
传统车企经历寒冬,造车新势力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尽管今年7月,威马汽车销量2036辆,同比增长近一倍,环比实现“五连增”。但高管接连离职,新产品取得的市场效果有限等问题,也让威马汽车饱受质疑。
变化之中,造车新势力更迫切地想要抓住机会。
从资本角度而言,在科创板上市企业普遍拥有高估值的背景下,抢滩科创板可以帮助造车新势力用更少时间和股权代价融到更多资金;快速获得资金支持,也将帮助传统车企加速转型,提高自身防御能力。
等一个时机
“目前还没有回归A股的机会,但我们会了解相关政策,看时机和政策。”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曾表示,一直在积极筹划回归A股的吉利汽车在等一个机会。
去年,在积极表态要筹备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中并未有吉利汽车的声音。“之前主要是红筹企业回归有市值2000亿元的门槛限制,吉利并不符合要求。”一位汽车行业证券分析师说,不同于主板上市对企业资产规模和盈利情况都有较严格规定,科创板门槛相对较低,但是对于红筹企业回归,依然要满足一定条件。
在今年4月之前,这个门槛是“市值2000亿元人民币”。截至8月21日,吉利汽车总市值1521.03亿港元。
今年4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降低红筹企业回归标准,吉利汽车迎来转机。
公告指出,已在境外上市红筹企业的市值要求调整为符合两项标准之一:一、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二、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这意味着,境外已上市红筹企业回归A股的市值门槛降低至200亿元。
两个月后,吉利即宣布董事会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海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根据科创板对发行人行业领域的要求,吉利符合节能环保领域中的“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且满足红筹股回A股的市值要求的第二套条件。
有分析认为,传统造车企业在在市值管理层面一直缺乏经验,恰逢行业变革期,吉利或能通过科创板,获得较高估值。若能成功上市,作为科创板整车第一股,将成为科创板中汽车类科技公司龙头,对短期股价有正面影响。
讲一个“好故事”
从符合条件,到成功上市,中间还要讲好一个“好故事”。在资本市场,“好故事”意味着高估值。
科创板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普华永道合伙人徐丽告诉汽车商业评论,汽车制造业背后强大的技术研发及科技创新,均符合科创板支持的大方向,“但具体的要看上市企业的故事怎么讲,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要有新的东西”。
就吉利汽车而言,打破传统造车业标签,讲好研发创新驱动科技转型的故事尤为重要。根据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科创板募集资金,约40%投向新车型产品研发项目;约15%投向新能源、车联网、智能驾驶等前瞻性技术研发项目;约30%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以改善集团财务及现金流状况。
事实上,近年来,吉利汽车一直强调科技的力量。除了整车制造业务,在科技领域布局颇多。
2020年3月,吉利推出“天地一体化”战略。马斯克把火箭发射上天,李书福也在航天领域开始布局。该卫星项目立足航天技术,将智能制造、未来出行、大数据等行业融合。飞行汽车、高速飞行列车、智能生态系统、车家互联网等均在规划之内。另外,吉利汽车持续加大对数字科技领域的投入,布局自动驾驶,加快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型。
而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除了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让市场看到“可以预期的未来”。
此前,威马制定“三步走战略”,强调要做智能电动汽车的普及者;成长为数据驱动的智能硬件公司;做智慧出行的服务商。
威马方面还表示,上市是每个企业必经的发展道路。当前,它的目标是通过精细化运营,尽快实现现金流为正、毛利率为正,并成为最快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
同样强调“希望成为智能电动汽车的普及者及先锋者”的哪吒汽车,主打“品价比”,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第三款量产车小型纯电SUV“哪吒V”,电池采用的是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动力上将搭载一台最大功率为55kW的永磁同步电机,最高时速可达101km/h。
科创板 机遇与挑战并存
成功登上科创板,是否就意味着高估值和高股价回报?
在香帅数字金融工作室创始人唐涯看来,“未来,中国科创板,一定不会像打开闸门放水一样,一下子轰出一波很牛的科创企业来,而是会在高风险炒作和维持稳定平衡之间,不断的平衡和博弈。中国的科创板,一定会是小步迭代试错的过程。因此,科创板对整个资本市场信号的作用大于实际作用。”
有媒体统计,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市盈率超过一百倍的公司共64家,其中有6家公司市盈率超过一千倍,运行一年,一百余家企业中,无一破发。
“慢牛行情下,市场的容忍度相对较高,但这并不代表着科创板上市企业一定会有高估值高回报”,一位汽车行业证券分析师表示,随着科创板上市企业逐渐增多,中长期来看,市场会呈现两极分化。“资金将持续向好公司发展,不足够有优势的企业即便上市初期估值和定价较高,后期很大可能会破发。”
在他看来,一个企业是否登陆科创板,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企业本身是否是一家“好企业”;其次,企业是否有未来增长潜力;第三,未来增长潜力能否被该市场挖掘和看懂。
科创板致力于建立长期投资者制度,鼓励引导更多长期投资者参与科创板。肖钢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并不缺少资金,但缺少足够的真正做长期投资的“长钱”。
上市是一把双刃剑。成为上市公司之后,财务数据的公开,也会让资本更加清楚地判断商业前景。短期来看,科创板确实可以帮助拥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整车企业快速解决资金问题,长期而言,无论是哪个板块,核心还是企业本身的发展和价值。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商业评论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24116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