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比亚迪刀片电池正式发布!现场演示针刺实验,汉EV将率先搭载上市

比亚迪刀片电池正式发布!现场演示针刺实验,汉EV将率先搭载上市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3月29日,比亚迪通过一场主题为“刀片电池 出鞘·安天下”的线上发布会,向外界正式披露了刀片电池的详细信息。

今年1月11日,在2020全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宣布,公司开发的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电池包能量密度将会提升50%,具有高安全、长寿命等特点,将于2020年正式量产。

在“三元锂电池”在市场中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刀片电池的横空出世,无疑将对现有的动力电池格局带来不小的冲击。受此消息的影响,比亚迪股价一路飘红,但与“刀片电池”相伴随的争议之声也不绝于耳。

3月29日,比亚迪通过一场主题为“刀片电池 出鞘·安天下”的线上发布会,向外界正式披露了刀片电池的详细信息。王传福称,刀片电池的推出将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痛点,重新定义行业的安全标准,让新能源汽车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最终让消费者受益。

“有望改变行业对三元锂电池的依赖”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日益普及,与动力电池相关的技术革命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目前市场中主流的动力电池主要有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

由于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相对较低,因此随着高续航的新能源车型日益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磷酸铁锂电池渐渐遇冷。相反,能量密度较高的三元锂电池迅速成为了市场的“宠儿”。但其实,三元锂电池在能量密度高的同时,却存在着稳定性差的特点,相应地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王传福表示,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里面,许多企业陷入对续驶里程的攀比之中,这种“军备竞赛”无疑会转嫁到动力电池层面,也促成了行业对于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产生了非理性的追求。

“坦白讲,这种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非理性追求,彻底带偏了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路线,导致行业内的产品水平、技术参差不齐,再加上三元锂材料本身的特点,导致电动汽车自然现象频发。”王传福坦言。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王传福认为,这些现象促使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口碑遭遇了极大挑战。基于这样的原因,比亚迪一直毫不动摇地将安全放在首位,并从未放弃对于磷酸铁锂电池的再研发。

王传福认为,刀片电池的推出,有望让行业摆脱对三元锂电池的高度依赖,使动力电池的发展回归“正道”。同时,它的诞生还将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痛点,使得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做出改变,进度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首次曝光“针刺穿透测试”回应质疑

在今年年初“刀片电池”的概念首次被提出的时候,行业内就产生了巨大的争议,有业内人士认为它并没有在电池材料上进行突破,只是从电池结构设计上实现了创新,对单体能量密度的提高并没有太大意义,其安全性能也有些“言过其实”。

实际上,这款新一代的磷酸铁锂电池之所以被命名为“刀片电池“,主要是因为其电芯被设计为扁平的长条形状。根据比亚迪专利显示,公司刀片电池长度最长可以达到2500mm,是传统普通磷酸铁锂电池的10倍以上,可以极大提升电芯的成组效率。

这意味着刀片电池不仅可以提高动力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增加能量密度,还能够保证电芯具有足够大的散热面积,保障电池的安全性。

在3月29日的线上发布会上,比亚迪公布了刀片电池的“针刺穿透测试”片段,以回应此前网络上对于刀片电池超强安全性的质疑。

“针刺穿透测试”是行业内公认的对电池电芯安全性最为严苛的检测手段。这一测试要求用钢针将动力电池电芯刺穿,造成电芯内部的大面积短路。

根据视频片段显示,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三元锂电池在针刺瞬间出现剧烈的温度变化,电池表面被用于测试的鸡蛋已被炸飞;传统的块状磷酸铁锂电池在被穿刺后无明火,但有烟产生,电池表面的鸡蛋被烤焦;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在穿透后无明火无烟,电池表面的鸡蛋并无明显变化,仍处于可流动的液体状态。

这一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力证了“刀片电池”的安全性能优势。按照王传福的说法,刀片电池基本可以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精简结构是新能源车企的重要降本路径

据了解,刀片电池目前只在比亚迪汉纯电车型搭载应用,其他车型暂无规划。这款新车将在2020年内实现量产。有券商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大幅退坡,汽车厂商在技术路线的分化日趋明显,不少车企已在通过精简结构设计的方式来降低动力电池的系统成本。

证券时报·车资本注意到,201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宁德时代推出了全新的CTP方案(Cell To Pack),以改变原有的电芯-模组-电池包结构。据了解,相比于传统电池包,CTP可以使空间利用率提高15%-20%,零件数量减少40%,能量密度提升10%-15%。

光大证券认为,整合精简电芯、模组硬件是动力电池降本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均选择精简结构设计来降低动力电池的系统成本,标志着这条降本道路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实践证明,那些拥有深厚技术积淀、对动力电池研究深入的龙头企业,将在这一轮降本增效中持续扩大领先优势。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资本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12602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4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