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11日,一年一度的科技盛会CES国际消费电子展在拉斯维加斯举办。近两年,随着自动驾驶、电气化、人工智能、创新交互方式等新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加入到展示行列,甚至全球各大汽车供应商及技术提供商亦纷至沓来,加入到汽车发展领域,CES俨然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展示最新车型和未来技术的重要平台。
传统车企聚焦先进电子技术
以奥迪、日产为代表的实力车企主要聚焦于先进电子技术和智能化领域的创新研究。尤其是日产公司在未来智能出行方面将展出最新技术,更是日产汽车利用自身强大丰富的技术能力,将创新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付诸实践的良好体现。另外,随着智能汽车的兴起,“智能座舱”概念也成为汽车行业新宠,在本届CES展上,丰田和中国一汽将分别带来各自的产品,即ACES和“旗境”智能舱,分别是基于情感感知系统和人体感官感觉出发,全力打造全新驾乘体验。
厂商 | 应用领域 | 技术解析 |
奥迪 | 沉浸式车载娱乐系统 | 奥迪的沉浸式车载娱乐系统,将完全颠覆现有技术的车载系统。其中公路模式将在驾驶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娱乐功能,而旅途模式则是在车辆停止时使用。简单来说,就是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车载系统观看当前电影以及流媒体内容,以达到影院式体验。 |
日产 | 未来智能出行技术 | 日产的这项技术是利用大脑解码技术来预测驾驶员行为,并检测驾驶时的不适感。能够将驾驶者的反应更加快速地传达给车辆,使车辆根据驾驶情况的变化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让驾驶过程变得更有趣。 |
丰田 | 自动驾驶概念舱 | 一款概念舱是ACES(主动参与舒适空间),设计用于配备了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车辆。由于不用于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因此驾驶舱仍然配备了方向盘。此外,该概念舱还配备了仪表组,投影在仪表板上,当然还有非常传统的信息娱乐系统、摄像机侧镜以及前排座椅的两个“非固定”的控制器。ACES也配备了情感感知系统,可以了解乘客当前心情,并通过乘客心情调整环境照明系统并释放香味,帮助乘客在感到压力时让自己平静下来。 另一概念舱Moox(结合单词移动Mobile和盒子Box)。该概念舱专为完全自动驾驶车辆设计,类似于车轮上的箱子。有关此概念舱,丰田没有提供很多信息,但是表示其“旨在通过灵活的座椅安排和一系列必要的功能,支持商业和娱乐等各种类型的不同服务。” |
双向无线V2G能源管理系统 | 本田的V2G解决方案利用WiTricity的DRIVE 11无线充电平台,在汽车和电网之间创造了无缝高效的双向能量流。凭借DRIVE 11和本田的V2G技术,汽车可以停在无线充电地垫上,电力就可从电网流向汽车为电池充电,或者电力可从汽车流向电网以满足高峰时段的用电需求。 | |
实时情绪识别技术 | 该系统通过无声的“情感感受”,实现驾驶员与车辆的持续交流,从而为驾驶员提供一个实时优化的、实时以人类感知为本的空间,创造了一个互动式未来车内空间。 | |
中国一汽 | “旗境”智能舱 | “旗境”智能舱以人体感官的“五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知觉)为切入点,以相应的技术为体验者带来多维式的出行体验。 |
零部件供应商聚焦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应用
与大多数零部件企业不同,德国零部件企业(博世和大陆集团)主要展示自己在自动驾驶和智能出行方面的最新技术。博世表示,为跟上大陆集团和采埃孚公司的脚步,博世公司也在生产自动驾驶接驳车,预计这种全新的车辆类别可提供更好的机动性,穿梭在城市运送货物或人,预估这类接驳班车于全球道路上行驶,最快在2020年可望达到100万辆级别,到2025年将成长至250万辆。
厂商 | 应用领域 | 技术解析 |
博世 | 自动驾驶接驳班车 | 它是可供四人乘坐的共享巴士,内置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由于集成了电动车动力总成系统、360°环绕传感器、互联管理和车载电脑等多种创新技术,此巴士能够帮助用户预订车辆,与其他乘客共享出行并支付车费。同时,凭借一整套互联生态系统,博世还将为巴士车队运营商提供充电、维修、车辆保养、路线规划、后勤保障等服务。 |
大陆 | 智能出行感应 | 大陆集团将展出智能交叉路口(Intelligent Intersection)试点,它利用传感器组、强大的传感器融合算法,可生成全面的环境模型和专用短程通信(DSRC),做到交叉路口行人、骑车者、路灯与网联车辆之间的信息传递。该解决方案可以警告迎面而来的驾驶员,有其视线之外的行人经过。其数据还可以用于控制交通信号灯的变化,简化交通,降低排放以及减少发动机空转时间。 |
伟世通 | 座舱集成显示器 | 座舱集成显示器——DriveCore™平台和SmartCore™平台作为汽车全新架构的一部分,协同运行,实现自动驾驶。 在伟世通最新款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和仪表盘技术引导下,驾驶员将在伟世通自动驾驶测试车座舱内体验一段旅程,驶过一系列典型路况场景。驾驶员收到提示信息后,马上切换成L3自动驾驶功能,双手脱离方向盘。伟世通系统将执行自动变道、车道保持等L3自动驾驶操控,驾驶员则可以使用娱乐系统等非驾驶功能。 |
电装 | MaaS车联网技术 | 包括将各种车辆信息一元化管理及共享的数字孪生云技术、将车辆与网络云连接的车载边缘计算机、防止车辆软件和数据遭到篡改的区块链技术等,电装将这些智慧技术都装进了炫酷的实体模型车,参观者可以亲自体验乘车人自动认证、应对各种驾驶场景的功能拓展、根据车辆管理权限进行自动货物派送等未来移动社会的先进服务。 |
现代摩比斯 | 虚拟空间触控技术 | 通过该技术,驾驶员无需触摸导航或音频系统即可进行控制,例如在空中用手指做出“按下”的姿势,就可以在完全自动驾驶模式下观看电影、选择其他电影或是调节音量。 |
科技公司聚焦环境感知技术和云计算
百度已经成为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军备竞赛的“黑马”,为了赶超美国的领先者,并在中国新兴市场赢得优势,百度采取了一种新颖的方式研发自动驾驶软件,百度于2017年4月启动了Apollo计划,旨在通过整个汽车行业的合作,加快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本届展会上,百度将公布智能驾驶系统Apollo的3.5版本,此次Apollo的版本更新将让这一自动驾驶系统更加强大和智能。
伴随汽车智能网联的发展趋势,激光雷达撬动千亿级自动驾驶市场的机会正悄然而至。近两年,整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科技公司纷纷采取行动,不惜斥巨资布局激光雷达领域。在本届展会上,国内创新企业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纷纷发布新品,大部分场景应用达到L3级别以上,探测范围更广、更远;探测精度更高,可确保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安全性。
厂商 | 应用领域 | 技术解析 |
Velodyne | 激光雷达 | Velodyne Alpha Puck是一款专为自动驾驶量身定制的激光雷达产品,旨在为车辆高速行驶的行车安全提供辅助。该产品适用于4~5级自动驾驶车辆,该款传感器生成极好的图像画质,提供超高清分辨率数据组,可确保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安全性。 Velodyne Velarray激光雷达可延长制动距离,提升安全性。该款产品可实现激光雷达与车辆的无缝式设备整合,该款紧凑型传感器所生成的方向图十分细腻,白天和黑夜均适用。该款紧凑型传感器可安装于车顶弧线、保险杠内及风挡后方。 |
百度 | Apollo3.5平台 | Apollo3.5版本可以实现包括市中心和住宅场景在内的复杂城市道路无人驾驶,更智能、更强大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可以在多个应用场景实现全面覆盖。 |
速腾聚创 | 激光雷达 | 全面升级后的MEMS固态激光雷达RS-LiDAR-M1,与第一代产品相比,M1的的水平视场角提升了近100%,达到120°,可满足L3~L5级别的自动驾驶需求。同时,M1的探测距离已达到200m,也能够分辨栏杆栅栏等细小物体。 |
禾赛科技 | 激光雷达 | 这是一款具有动态调整功能的智能激光雷达,能够在-40℃到120℃的温度内长期使用,其垂直FOV可以实现5°到20°动态可调,可适应Local和高速两种不同场景。同时,其线数分布具有均匀分布和中心加密两种模式,在加密模式下,中心处可以实现0.035°(5Hz刷新率下)和0.07°(10Hz刷新率下)的垂直视场分辨率。此外,PandarGT 3.0还具有抗干扰能力,能够保证在多台激光雷达同时工作的状态下,不受其他激光雷达的干扰。 |
北醒光子 | 激光雷达 | 该款产品名为LiDAR Benewake Horn(角龙),其探测距离将达到350m,应用场景为L4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车辆。 |
地平线 | Matrix自动驾驶计算平台 | Matrix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基于地平线BPU2.0处理器架构(伯努利架构),利用地平线AI加速IP最大化了嵌入式AI计算性能,能够为L3和L4级别自动驾驶提供高性能的解决方案。 |
在科技推动下,智能网联汽车会加速产业化
目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很多车企、供应商和科技公司都在向智能化、网联化靠拢,不断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各样个性化的需求。从本届科技盛会,可以看出智能驾驶是未来汽车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动驾驶、数字化移动出行、智能交互等都将依托于汽车实现,如:驾驶舱演示和概念车、固态激光雷达传感器、自动驾驶接驳班车等向汽车相关领域和整个世界展示汽车的智能和科技,正如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一样,随着传统汽车逐渐让位于智能汽车,这些变革将给汽车行业和人们的用车方式带来快速及翻天覆地的变化。
CES被视为全球电子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对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颇具预示作用。正如不久前工信部发布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新车驾驶辅助系统(L2)搭载率达到30%以上,联网车载信息服务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到60%以上,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愈发明确。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85736
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