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了我们的新“器官”,每年全球 15 亿台的销量就是最好的明证。此外,智能手机还是互联网的最大入口,现在有超过一半的互联网访问都来自移动设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忽视它们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更令人赞叹的是,智能手机已经将苹果市值推上 1 万亿美元大关,创造了历史。
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汽车也经历了超过一个世纪的发展。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这地球上已经有 12 亿辆汽车,这就意味着平均每 100 个人就占有 16 辆车。据研究部门估计,全球汽车保有量到 2040 年还会再次翻番。
不过,电动车却是车辆中的异类,全球电动车保有量一共才 400 万台,而且明年才能冲上 500 万台大关。
也就是说,全球每 300 辆车中才有一辆是“插电”的。为什么电动车不能复制智能手机的增长神话呢?现在全球每年售出的手机中智能手机可是占了四分之三。
“汽车是终极移动设备。”苹果的 Jeff Williams 曾在 2015 年作出过这样的论断。
这句话没错,不过实现这个目标前,汽车厂商和交通行业首先得为电动车搭建一套“生态系统”,将自动驾驶、互联网和共享等新趋势整合进去。
智能手机生态决定了销量的增长,并分出了这场大战的胜负,汽车厂商们愿意推倒现有生态一切从头再来吗?通用 CEO Mary Barra 2015 年也曾给出如下论断:“未来 5-10 年内我们要经历的变革恐怕比过去 50 年还多。”
到底什么是商业生态?
首先,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生态系统”这个词。
媒体上甚至已经有些过度使用的痕迹了(上个被大用特用的类似词语是“价值链”)。首先提出这个词的是商业战略家 James Moore,他 1993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捕食者与猎物:新的竞争生态》中首次用到了这个生物学概念。在文章中,他将当今商业世界中联系日益紧密的公司比作一个有机体,大家都在适应环境并通过不断进化来求得生存。
在 Moore 看来,一家公司并非某个产业中的单一实体,它是商业生态中的一员,而这个生态中大家都有一部分迈入了其它产业。
如果能控制整个生态的进化阶段,就能实现垄断、自我更新或打垮竞争对手(苹果和安卓就联手干掉了黑莓和诺基亚)。一个商业生态的进化阶段包括诞生、扩张、领导和自我更新。
显而易见的是,苹果与安卓主导的智能手机生态已经踏入了这个进化阶段,而汽车这个百年行业却在等待下一场变革,新的生态正在孕育之中。
这次,到底哪个大玩家能意识到生态控制的重要性呢?
价值都是手机创造的?
回想起手机刚刚诞生的年代,那时,手机体积巨大且通话质量差。现在的智能手机则不一样,它们得到了多个行业先进技术的支持,并借助这些技术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和生活习惯。
如果没有 3G/4G 甚至未来的 5G,这些与我们形影不离的设备还会大行其道吗?当然,也别忘了能“救你命”的 Wi-Fi。
数据显示,全球已经拥有超过 5 亿个 Wi-Fi 网络,数量是五年前的 5 倍。想象一下,如果充电桩等设施能以这个速度普及,电动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还怕电动车普及不开?网络的发展对许多新的商业模式至关重要,当然应用也必不可少。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网络和应用,打车服务这个新兴市场根本就做不起来。
近两年来一直在买进苹果股票的“股神”巴菲特就表示,iPhone“定价太低”了,卖 1000 美元苹果亏大了。
“我的私人飞机每年恐怕得花我 100 万美元,但如果我像朋友们那样用 iPhone,可能就会放弃私人飞机了。”巴菲特说道。
确实,智能手机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不可估量,但这些价值到底从哪来?如果你将手机拆解算算零部件的物料成本就会发现,它可比手机的售价低多了。
2007 年 1 月 9 日,乔布斯向世界介绍了 iPhone。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款革命性产品出现,它拥有改变一切的能力。”乔布斯说道。“今天,我们将同时发布三款革命性的产品。第一款是带有触控功能的大屏幕 iPod,第二款是革命性的手机,第三款则是突破性的网络通信设备。iPod、手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你们明白了吗?不过这次它们并非三款独立的设备, 融合在了一起,我们将其命名为 iPhone。今天,苹果要重新发明手机。”
乔布斯这话不假,但初代 iPhone 只是浅尝辄止,后来的应用和屏幕尺寸等元素也是整个生态价值的缔造者。在 iPhone 诞生早期,受影响最大的是类似诺基亚和黑莓这样的老巨头和全球的无线运营商。
曾几何时,运营商有自己的移动生态,它们掌控了服务、分发和定价权,但苹果拿用户体验交换回了主动权。后续苹果又将平台交给开发者,拿着“枪杆子”将运营商主导的移动生态改成了用户体验主导的移动生态。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手上的智能手机是个没有网络、用户界面和应用的硬件怪兽,你还会每天和它形影不离吗?下面,我们列出了当下移动生态的主要元素,它们缺一不可:
1. 无线连接(信号塔/WiFi 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接入
2. 应用商店、移动应用和音乐、社交网络
3. 多点触控屏幕和用户体验
4. 短信、Email 和通讯
5. 摄像头、计算器、地图和个人助手
6. 超强算力、更强大的操作系统、软件升级、云服务/存储等
7. 移动商务功能
8. 平台效应和跨设备服务
9. 数据、分析和 AI
10. 大电池、快充和相关新兴技术
11. 材料和供应链
12. 强大的 OEM 制造商
来源:电动邦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78348
以上内容转载自电动邦,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