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打着”低碳”、”节能”、”环保”的旗号,热衷上项目,铺摊子,跑马圈地,纷纷进军电动汽车领域,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出现”虚热”症状,潜藏巨大市场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
投资风险
目前,电动汽车在我国尚属研发阶段,离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在技术尚未成熟、路线尚未确定的前提下就大规模进行产业链建设投资,风险很大。例如,在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上业界就存在争论。作为在日本上市已达十数年,累计销售量超过200万台的混合动力汽车,因为技术的相对成熟,在国内有大量拥趸,包括长安、一汽、奇瑞、比亚迪等在内的厂商纷纷研发并推出混合动力汽车产品。一位汽车企业负责人认为,纯电动汽车的各项技术尚未过关,短期内无法实现产业化,而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较为成熟,可适当发展。
也有专家认为,混合动力汽车不应鼓励。原因是混合动力汽车需要将内燃机和电动机产生的两种动力耦合到一个系统上,对车轱辘进行驱动。两种动力组合结构过于复杂,且对机械加工精度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如机械加工做得不好,就会将很多能量转换成热量浪费掉,使节油率下降。实际上,目前混合动力汽车的节油率比较低。国家相关部门对主要品牌混合动力汽车的节油率进行了测试,结果是节油率一般仅在8%左右,个别厂商的汽车甚至不节油。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如果大规模进行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配套投资,就不可避免地留下投资风险;特别是当电动汽车成为游资炒作的对象时,潜藏的投资风险就更大。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朱文灿说,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提升城市形象,打着”低碳”、”环保”、”节能”等名义盲目上电动汽车项目。由于电动汽车目前没有标准,有技术没技术的都可以上,于是一些游资圈项目、圈土地,然后转手一卖,趁机大赚一笔。风险则留给了后来者,甚至地方政府。
资源风险
不加选择、一窝蜂地进行电动汽车及配套产业的投资,同样也留下了巨大资源浪费的风险。
2010年初,奇瑞纯电动车M 1-E V正式进行示范运营,大规模量产尚无明确时间表,但电池配套企业却蜂拥而至,提前布局。近两年,在安徽芜湖奇瑞汽车公司周边,已经有100多家电池配套商陆续在当地建厂。
有关专家称,事实上,国内电池技术尚未成熟,处在研制试验阶段,大规模产业配套为时尚早,方向不明朗,配套选择失误必然带来新一轮资源浪费。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也出现了”跑马圈地”之势,引起业内人士和专家担忧。以国家电网为例,根据规划,国家电网将分三个阶段大力建设充电站和充电桩。第一阶段(2010年)充电站主设备总投资规模将达到三亿元,在27个网省公司建设75座充电站和6209个充电桩,初步建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架构。在此后至2020年的两个阶段,国家电网将分别投资140亿元、180亿元,共建成电动汽车充电站10000座,同步全面开展充电桩配套建设,建成完整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同时,传统能源巨头中石化、中石油也不甘示弱,纷纷开始进军电动车充电领域,除了新建充电站外,全国部分加油站也有可能被改造为加油、充电的两用站点。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陈全世表示,能源企业投资充电站热情高涨,对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在国家标准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就大规模建设充电设施,有的可能以后得推倒重来,势必造成巨大资源浪费。他指出,充电站建设必须科学规划、战略布局。
一位国内整车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当地没有成熟需求,那些”耗费数千万元建成的充电站和充电桩就将成为摆设”。
消费风险
由于缺乏技术标准,有技术没技术的都可以上项目,纷纷争取享受国家补贴,从中分”一杯羹”,导致一些不成熟的产品大量进入市场,为市场消费埋下了隐患。
据了解,目前我国共有208款电动汽车进入汽车新产品公告,其中有73款混合动力汽车、126款纯电动汽车和九款燃料电池汽车。然而,进入公告的208款车型,实际产量不到一万台,且大部分是在示范实验阶段,良莠不齐。
调研中,作者发现,在一些企业申报的新产品中,不乏临时找几家零部件厂临时拼凑的例子,其产品不仅没有核心技术,而且基础材料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申报的材料甚至造假痕迹明显,却最终能够堂而皇之地上公告,拿到”准生证”。怪不得会出现个别地市的领导,为当地企业上工信部的新产品公告,带队到北京开展公关,竟放出豪言,开出了1000万元的天价回扣。
北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廖越峰说,目前,全国共有140多家具有汽车生产资格的汽车厂,其中轿车约20-30家。按照规定,申请新能源汽车产品资质和上汽车新产品公告,必须并购上述企业才行。于是,这些企业便被盯上了,成了游资炒作的对象。
业内人士表示,在电动汽车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对电动汽车进行高额补贴,让不成熟的产品大规模走向市场,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会拔苗助长,为市场消费留下质量、安全隐患,对市场培育不利,对电动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专家认为,我国应重视当前电动汽车发展中的”虚热”现象,一是要抬高门槛,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准入管理,避免电动汽车成为游资炒作的对象,钻政策的空子。二是要加强汽车项目的引资、并购和合作管理,鼓励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进入电动汽车行业,提高电动汽车发展水平。三是加强对电动汽车产品示范运营管理,实行优胜劣汰,防止不成熟的产品大规模进入市场,为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 编辑/董海荣 )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徐旭忠 田建军 李志勇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7734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