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将是汽车行业131年以来继蒸汽、电力、信息之后又一次工业革命,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中国在人工智能、高精地图、互联网产业链的整体优势,极有可能成为超越欧美的一个机会,现在无论是传统的国际汽车巨头,还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都已深度介入自动驾驶圈。上个月中旬,北京宣布允许自动驾驶车辆上路实测,自动驾驶离你还会远吗?
开篇语
人类自诞生起,每一个影响世界的颠覆性技术背后都是“科技”。随着全球人工智能科技的更新与发展,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迎来爆发期——从日常的无现金支付,到人脸识别金融认证,再到无纸化办公、智慧城市、5G物联网、大数据……新一轮科技正以我们无法估量的速度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毛细血管处”。
《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永久落户广州。广州正在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IAB)和新能源、新材料(NEM)产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无人驾驶和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开展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行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现“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广州创造”跃升。
广州日报《科创@focus》将带着大家接触广州本地乃至全球最前沿最尖端的科技成果,正如《失控》作者凯文·凯利所言:今天,只是“开始”,我们需要去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
一位小伙子下班需要去机场接一个朋友,他打开手机,输入目的地。三分钟后,一辆自动驾驶车辆在楼下等候。小伙子坐上车,汽车很快载着他到达机场的停车场。小伙子下车后,车辆很快就根据停车场的智能系统自动找到了停车位。
这是自动驾驶科学家们为我们描述的一个未来出行场景。在这个场景背后,智慧城市、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人工智能等构成的“智能交通”系统帮助乘客自由安全地享受移动出行。
1、自动驾驶是怎么实现的?
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研制的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正在南沙区进行测试。
广州,番禺化龙,广汽研究院。假如你有机会去到南中国最大的汽车研发中心,你会惊讶于中心内马路上穿梭往复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去年自动驾驶上路测试达到数十万公里。
自动驾驶的测试正在全球各个角落上演。
自动驾驶是怎么工作的呢?记者有幸坐上了广汽研究院一辆正在实验阶段的Witstar?II,这辆白色的SUV,外形与一般车型最大的区别就是头顶上的雷达,白色的雷达位于车的顶端,雷达的下面是两个摄像头,这就是自动驾驶车辆的“眼睛”,用于“看清”道路的一切障碍物。
广汽研究院正在实验阶段的自动驾驶车辆Witstar II。
坐进自动驾驶车内,工程师按下切换键,我们的车辆便自动启动了,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行驶,当进入转弯的弯道时,方向盘会自动转向,整个转弯过程表现得相当舒适。突然,雷达探测到前面出现了一辆车,我们的车辆便慢慢开始减速,在离障碍物一米的地方缓缓停下来。过一会,前面的车辆开走,自动驾驶车辆又开始起步。测试工程师告诉我们:自动驾驶系统可分为感知、传感、决策和执行四个子系统。“感知”系统类似于人类的眼睛,通过激光雷达、毫米雷达、环车摄像头等设备,“看”清周围的障碍物。“传感”系统由can总线构成,类似于人类的神经中枢,能够将感知到的东西传递给大脑,大脑的执行命令能第一时间下达到躯干。“决策”系统类似于人类的大脑,由具备强大计算能力的ECU和内存组成,上面运行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而“执行”系统则是一套融合系统,与车辆的动力、底盘、操作系统通过“算法”相连。
“以避让障碍物为例,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确定障碍物的位置、车辆行驶速度和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相对关系。‘传感’系统将数据传达给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从中选择最为合适的一种决策,决策通过执行系统控制车辆,进而达到躲避障碍物的目的。”测试工程师告诉我们。当我们行驶到上坡地段的时候,自动驾驶车辆已经监测到前方的路况,慢慢加油通过。整个行驶过程还是相当舒适的。
2、驾照不用考了?停车位需求少了
美国法维翰市场调研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已达50亿美元,到了2035年将达到6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56%。届时,新车中的75%将搭载完全自动化的无人驾驶模块。美国IHS汽车信息咨询公司则认为,未来中国可能会成为其最大的市场。
“自动驾驶将是汽车行业131年以来面临的最大一次转型,是继蒸汽、电力、信息之后,工业又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广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CTO兼智能网联中心主任黄少堂对记者说。
黄少堂,中国第一批公派美国留学的汽车人才,在美国通用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电子电器系统的开发与管理工作,是个“技术控”。与黄少堂持相同观点的有丰田汽车的丰田章男、特斯拉的马斯克、百度的李彦宏、吉利的李书福、大众穆勒以及福特汽车前CEO菲尔兹。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告诉记者,自动驾驶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并提高道路安全。数据显示,95%的交通事故和人的错误驾驶行为有关。本田技研社长八乡隆弘持有相同的观点,自动驾驶能够纠正人类驾驶员的错误,能够打造一个“零事故”的社会。
自动驾驶还可以提高燃油经济性高达15%~20%。与此同时,通用在美国进行超级巡航系统的测试,测试表明,在速度不超过100公里/小时的情况下,前后车间距离可以有效控制在5米以内,这将进一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自动驾驶带来的变化远不止于此。
日本学者泉田良辅在其著作《无人驾驶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中写道,一个国家的监督机构、金融业和通讯业、能源、电力、交通事业,乃至构成社会制度的社会规范和产业结构也许都会受到莫大的影响。
当大量的上班族放弃原有的代步工具而改坐自动驾驶汽车。汽车保险业务对象将不会再是车主,而是汽车生产商;油费被电费取代,加油站被拆除;人们甚至不会考取驾照和购买汽车,以城市为单位,汽车在大范围内共享使用,大幅提高使用效率。
3、如何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
尽管全球都看好自动驾驶,但无可避免其仍存在诸多争议。其中,最大争议在于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2016年5月,美国佛罗里达,一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的特斯拉Model?S与一辆卡车相撞,驾驶员在车祸中不幸丧生。这是全球公布的第一起自动驾驶致死事件,由此引发了大范围的关于自动驾驶功能安全性的讨论。
如何消除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目前,被印证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自动驾驶设定在固定的场景下使用,比如高速公路巡航、拥堵环境中跟车以及在停车场寻找停车位。以高速公路巡航为例,驾驶员双手能够离开方向盘,车辆能在自动驾驶系统的控制下,自动完成循迹行驶、跟车、变换车道等工作——但仅限于高速路上,一旦进入乡村道路,自动驾驶便不能确保安全性。
在固定场景下使用自动驾驶系统,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过渡技术,或者说妥协方案。其优点在于能有效提升车辆的使用舒适性,降低驾驶疲劳度,用户容易接受,能与社会规范达成谅解,并降低企业研发的投入。缺点则在于,人仍然需要在紧急时刻进行介入,人的支配权放在第一位。
愈发多的汽车企业和研究机构选择只是在固定场景下使用自动驾驶系统,除广汽研究院,还有丰田、本田、通用等传统车企,因为这种模式能够在消费者认知、支撑度和服务水平上,获得更多的支持,并符合技术趋势的发展。
“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要永远放在第一位,即便要以牺牲部分使用场景为代价。只有安全,才能够谈成绩和颠覆。”黄少堂这样对他的自动驾驶团队说。
4、L3级别量产车2020年将大爆发
尽管存在着争议与挑战,但自动驾驶改变出行方式,已是不争的事实,并吸引全球汽车巨头和科技企业争相入局。
在2017年东京车展上,丰田展示其最新自动驾驶技术,配合“Start?Your?Impossible”的全新口号,力求重新定义移动出行。而从本田发布的自动驾驶路线图来看,本田目前已经实现了高速公路自动驾驶等级,并在今年的HondaMeeting上通过Type?R高速发动机试驾向外界进行了展示。2018年1月12日,通用汽车官方宣布,第四代Cruise自动驾驶汽车将在2019年投入应用。
至于大众、宝马和奔驰,在今年法兰克福车展上,他们先后公布声势浩大的企业战略,其中,纯电动汽车、自动驾驶、中国等关键词一个都没有少。而福特今年更是放下身段,与众泰成立新的合资公司;与百度合作,加速自动驾驶的研发和中国本土化工作。以新能源和自动驾驶为敲门砖,撬开未来中国汽车市场,是目前能够确定的最佳方案。
“由于中国人工智能、高精地图、互联网整个产业链方面拥有整体优势,自动驾驶极有可能成为中国超越欧美的一个机会。”黄少堂说:“在行业上,自动驾驶较为集中爆发阶段将在2020年左右,广汽L3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将会在2019年底量产。”
上个月,北京宣布允许自动驾驶车辆上路实测,自动驾驶还会远吗?
科技大咖谈
吉利李书福:呼吁为自动驾驶立法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不止一次为自动驾驶提案,呼吁立法。中国品牌在自动驾驶上的技术积累,要优于世界车企,领先优势甚至比新能源汽车大。
福特比尔·福特:中国人更看好自动驾驶
福特汽车CEO比尔·福特去年宣布庞大的中国“2025年攻略”,自动驾驶赫然在列,成为攻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福特专门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调研,结果显示,中国人要比美国人更看好自动驾驶。
广汽研究院黄少堂:确保人的乘坐舒适性
“自动驾驶先是一辆车,其次才是一种技术,确保人的乘坐舒适性,才是自动驾驶的出发点”。
丰田汽车伊势清贵:驾驶乐趣永远不能忽视
丰田先进技术开发公司总裁伊势清贵说过:“汽车的驾驶乐趣永远不能忽视,丰田自动驾驶强调对人的感知、对人的学习、对人的探测。”
百度李彦宏:自动驾驶将会消灭酒驾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说过:“晚上跟一帮朋友吃饭的时候,他们谈起无人驾驶给我出了一个主意,他说你们应该做一个广告,大家坐在车里一起喝酒的场景。因为有了无人驾驶就不存在酒驾了。”
来源:盖世汽车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61513
以上内容转载自盖世汽车,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