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无人驾驶,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私家车,但这次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再局限于私家车,而是迷你通勤巴士、摆渡车等车型的自动驾驶化。这类产品外形呆萌可爱,一般用于接驳摆渡服务,其运行场景偏向于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园区,路况单一;此外,这类产品体型小巧,结构和功能简单,研发周期短,成了诸多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首选。
Navya Technologies是一家法国的无人驾驶初创公司,早在2016年就完成了3400万美金的融资,当时估值2.22亿美金。现在,Navya计划在2018年年底前向美国出售150辆无人驾驶巴士。
Navya正在测试的Arma无人驾驶巴士最多承载15名乘客,最高时速约为16英里(约26km),但实际上以每小时3英里(5km)的速度行驶。Arma每天能在巴黎承载数百名行人,使用高精度地图定位、传感器、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组成的系统来扫描和识别周围的环境。
目前,Navya在法国里昂的工厂已经生产出大约50辆无人驾驶巴士,并在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和巴黎拉德芳斯商业区展示了自己的无人驾驶技术。
Easy Mile也是一家法国的初创公司,不过其产品已经进入了运营阶段。2017年7月6日, EasyMile获得德国大陆集团的投资,开始合作研发无人驾驶巴士。
2014年,EasyMile发布了一款无人驾驶小巴EZ10,该巴士是EasyMile与法国赛车制造商Ligier共同研发,能承载12名乘客。2016年9月1日起,全球首个无人驾驶公交车线路在迪拜开通试运营,供乘客免费体验EZ10。目前,这款公交车已在亚洲、北美、中东和欧洲的17个国家50多个城市投入运营。除了某些固定交通线路,EZ10还能运行在普通公路上,于普通车辆一起行驶。
而在法兰克福,大陆集团通过基于EasyMile EZ10公交车研发的CUbE也已经开始在真实场景下进行路试。
Oxbotica是一家英国牛津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设立的初创公司,于2014年成立,专注于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工程技术。现在,由其技术支持的GATEway无人驾驶巴士正在伦敦格林威治地区O2体育场附近两英里长的河滨路上进行路试。
该巴士时速为16.1km,可搭载4名乘客。其配备的5个摄像头和3个激光传感器取代了脚踏板和方向盘,可以识别前方100米的路况,可做到平稳停车。在紧急情况下,工作人员也可以按下停车按钮来应对突发状况。
Local Motors汽车设计公司是美国的一家小规模汽车设计公司,成立于美国亚利桑那。2016年6月,IBM与Local Motors合力打造了第一款使用沃森(Waston)认知计算平台的自动驾驶车辆Olli。Olli能够容纳12名乘客,但与一般的无人驾驶汽车不同的是,Olli实现了人工智能化,并且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
在2016年,Local Motors在美国首次亮相了Olli,此后不久,该车在华盛顿特区的大街上为乘客服务。最近,德国铁路公司Deutsche Bahn正在计划于今年对该无人驾驶汽车进行测试,如果一切顺利,将大量引进该无人驾驶汽车。
青飞智能于2015年底成立,总部在中国苏州,致力于自动驾驶综合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各类智能应用车辆的开发工作,目前技术路线上偏向于限定场景Level4级的无人驾驶商用车包括无人观光车、无人巴士等产品,应用在园区、机场、高尔夫球场、景区旅游观光等地点,计划2-3年后往中高速,全场景方向发展。
青飞智能已推出了一代产品,共两款车型,皆为观光车。该第一代产品在广东万科建筑研究院内已经自动运行一年多,车辆运营路线共1.5km,时速在10km左右、续航120km。
其第二代产品捷运200无人驾驶迷你巴士计划在今年8月份开始路试。未来青飞智能希望能够为国内外上万个千亩以上的园区提供标准短途接驳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分系统,向开放路面无人驾驶汽车领域进军。
2016年初,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工程师吴甘沙在中国北京成立了驭势科技,投身无人驾驶领域创业。目前,驭势科技已完成首轮融资,并获得来自创新工场、中科创星、真格基金等投资机构的青睐。
2017年2月,驭势科技与广州白云机场合作,投入一辆无人驾驶车在航站楼与停车场之间提供摆渡服务,3月30日完成试运营首秀;驭势科技还与凯德集团达成合作,在杭州来福士广场,试水大型地下停车场的无人驾驶车自动摆渡服务模式。
目前驭势的方案采用视觉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与激光雷达SLAM两种方法。在具体实现路径上,驭势会先去获取应用场景的CAD图,将视觉和激光雷达点云与CAD进行匹配,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感器的多感知融合定位。
同年7月4日,驭势科技与浙江嘉善政府签订了智能网联无人驾驶低速电动车生产项目,计划总投资人民币20亿元,在嘉善地区进行无人驾驶低速电动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销售。
现阶段,传统汽车制造商对于无人驾驶技术还比较保守,中小型企业很难敲开主机厂的大门。而功能结构简单、路况封闭单一的迷你巴士、摆渡车等车型更适缺乏整车研发经验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借助这类车型研发无人驾驶,在一定的技术及口碑基础上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成为了许多初创公司的首选。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科技记者刘进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54749
本文版权为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违反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1700118019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