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新沃土·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常熟)峰会在常熟市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届峰会由常熟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本次峰会遨请了国家部委与行业专家解读最新产业发展政策,并就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企业投资与发展战略等进行深入探讨。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电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立理以《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机车设施建设,支持社会投资发展新能源汽车》为主题进行发言。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电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立理
以下为李立理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还有业界的同仁,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我们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关于充电设施的基础研究和观点。
首先对国网研究院做一个介绍,我们是国家电网公司的支部机构,平常主要为国网公司的战略决策做一些研究支撑,同时我们也参与了像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一些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研究的咨询服务。去年我们比较容幸参与了国务院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顶层设计的研究和文件的起草的工作,今天我也是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第一个,怎么把握和认识充电设施长周期的发展规律。
第二个,因为今天是个投资峰会,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当前充电设施的投资机会。
第一个问题,可能从长的历史周期来看,我们怎么来认识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因为没有车的话,充电设施本身就没有一个基础了。实际上我们如果从历史的源头来看,电动汽车、内燃机车和蒸汽机车,其实在一百年前,它们的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就是替代马车,所以一百年前实际上是在马车的替代过程中有三种技术路线在竞争,有点我们现在说的要替代燃油汽车,现在有动力,有电动汽车还有燃料电车几种路线,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竞争的关系,那么一百年前也是电动汽车一开始是非常有希望的,这里给了一个数据,1900年它占据的市场份额是三分之一,而且高端市场是主导的,但是到了1920年基本上就彻底退出市场了。
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从我们的宏观战略领域的角度,是两个层面的原因,第一个是内因,内因就是电池技术确实不行,当时最先进的是爱迪生研究的镍铁电池,能量密度只有我们现在的五分之一,效率比现在还要低30%,而且当时还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这样的电池当时产能也是极其有限的,扩产特别困难。另外一个外因是大家关注不够的,一百年前的美国,应该说跟我们解放初期的中国其实是挺像的,也就是说它的电气化和城镇化水平是很低的,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发达国家。当时的电力成本和便利性是必然有要差的,另外当时美国大部分也是在乡镇,所以电力的服务,基本上是覆盖不了广大的大众市场的范围,所以这里给了两个指标,当时燃油的价格,一加仑燃油是5美分,一度电是20美分,相当于用电比用油贵20倍以上。当时的电力也主要是照明,是到后面来慢慢到动力,这是一百年前的情况。
我们从能源的角度来看,在过去四十年发生了什么情况呢,我们知道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石油危机的情况,从1971年到2013年我们发现在发达国家或者全球来看,在交通领域的电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一直是在快速的提升,在非交通领域,石油的比例也在快速的下降,在交通领域,实际上我们说这个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从我们现在粗略的研究来看,尤其是在电气取代内燃机方面取得了突出的优势,这是从其他领域看交通领域。
交通领域还是解决不了储电的难题,也就是说移动式供电它满足不了,所以交通领域我们看到基本上过去几十年,电力的比例基本上是忽略不计的,石油一直是保持90%几的高位。一旦电池突破,其他领域的进程一定会在交通领域加快速度。
所以基于这样一个整个历史的背景里看,我们觉得如果电池突破了,前景是非常有信心的。我们预测了一下2020年到2030年我们国家电动汽车的前景,这里是按照国家相关汽车的政策,提出了一个EVMAC模型,把电动汽车细分成了八类市场,包括现在比较热的网约车,出租车,因为不同的车它的行驶里程包括对电池的要求还有市场的接受度都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政策目标型,还有结合实际情况对这个进行了一定的修正。
我们也参考了国际上主要机构的预测指标,到2030年突破五千万辆也是没有太大的问题,基本上这给出了两个水平,两点目标,应该说这样的一个目标,2030年的市场占有率应该说还不到30%,今天像刚才张理事长和其他领导专家提出来的,50%的比例,如果要到50%的比例,这个数字比六千多万辆还要高出很多,所以我觉得前景也是非常乐观的,也是大家投资的一个大的趋势。
基于这样一个电动汽车的前景,就需要相应的充电基础设施给予保障,我们也相应的做了一个充电基础设施的匹配,我们匹配了四类主要的基础设施,有跟车的数量匹配的方式,有按电量匹配的方式,还有按照服务场所的匹配的方式,建了一个匹配模型,这个也在国家充电设施发展指南里面得到过一些应用,我们做了一个最新的研究来看,十三五期间,整个国家需要建设2.3万多个充电站,500万到550万个桩来保证车辆发展的需要,全行业的投资需求大概是在1600到1800亿元左右,年均投资需要320亿到360亿。2021年到2030年,这个阶段车辆还会有更高的增长,这个时候整个充电设施的需求,这个期间会超过14到16万座站,桩的话是5000到5700万个,年均投资额比十三五要增加一倍,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长期趋势是非常可观的。
第二个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我们当前充电设施的投资机会,我们认识的观点,因为我们不是专业搞投资的,这只是从研究机构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首先第一个我们觉得这个投机的时机,应该是日趋成熟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是政策层面来看,大家知道未来一个阶段,政策还是整个行业最大的推动力。充电设施的支持力度在一段时期内应该是只增不减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要从目前国际产业竞争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也就是说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对电动汽车都已经明确了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下一步的政策怎么去做呢,我们从最近的一个政策动向来看就是在基础设施上面发力,大家关注到像今年七月份,美国提出了要提供40亿美元的政府担保的政策,另外也启动了国家高速公路快充规划,德国政府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我们国家电网在整个中国高速公路的规划和建设是比较靠前的,其实现在来看发达国家也在跟上,这是第一个情况。
在这样一个国际上面你追我赶的情况下,又都把充电设施作为一个重点的情况下,我们国家的政策力度是很难放松的。第二个就是说我们国家的充电基础设施政策体系,本身还是在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中,政策鼓励应该说还没有释放完毕,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红利释放出来。刚才刘主任也提了上海的一个政策,后面我们也会有一个例子,国家从去年的73号文,到1454号文两个文件出台以后,实际上是推动了多份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配套的文件出台,这个过程还在进行当中。
第三个,大家知道今年骗补的问题比较关注,另外地方保护的问题现在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个方面地方政府的购置环节的补贴还是有一定的关系,未来整个国家的财政体系可能会有所调整,应该说地方政策的一个财力可能会更多的像使用环节倾斜,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充电设施也会率先受益。
这个是国家的73号文出台的一些配套文件,前面是中央部委的相关的充电设施的文件,后面是地方政府的文件,这里面重点要关注一下上海的政策,值得好好去学习,这个落地性和可操作性在全国是处在领先的位置,未来也会在各个地方政府的政策制订中发挥一个很好的模板和示范的作用。
第二个层面,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应该说要认识到我们现在这个市场还是一个初级阶段,那么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均衡性,也就是说大家如果要投资的话,可能更多的要关注重点城市和重点领域。
重点城市和重点领域有一个特点,它现在是各个厂商主要发力的市场,对应的整车产品性能快速提升,用户接受度和充电支付意愿开始上升,而且部分重点城市开始有了规模效应,后期会很的示范带动效应,这里举个例子,比如说按今年的数据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电动汽车在今年整个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应该会超过10%,充电服务的规模效应就慢慢会体现出来,另外像太原、西安、广州这些地方在出租车包括网约车这些细分市场也体现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所以我们判断,未来随着电池和整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这些城市会起到一个先行通过的示范带头的作用,会对其他城市形成辐射的效应,这个时候我们去布局充电设施,一个是有目标,另外一个未来的空间还非常大。
第二个是从市场的角度,市场还需要一个规范和有序,监管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应该说从去年开始,我们的监管规则和监管能力都在加快提升,包括互联互通的水平都在朝一个良性的轨道发展,这个刚才很多领导也提到了,上海的做法可以看到,一个是地方上专项规划和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这是国办文件要求的两个最关键的政策,都慢慢出台和实施。另外从行业的角度,检测认证,未来重点城市应该会体现几个特点,第一个互联互通的水平会提高,第二个就是说补贴会慢慢向运营环节过渡。
另外从工程建设和验收,包括一些安全管理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升,现在投资充电设施面临的环境会比前几年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很多东西都慢慢有章可循了。而且随着功能完善以后,一些众筹建设的模式也会慢慢的出现。
最后怎么去投资,怎么去建设,我们觉得重点要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我觉得大家一定要跳出加油站的思维定势,扬长避短。因为前几年我们国家也好,国际上也好,大家建设充电设施,不自觉的就会和加油站去类比,类比就出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前几年建的很多设施,其实和真正的电动汽车用户的需求是有差距的,造成一些设施的有效性都受到了影响。
为什么说加油站的思维定势不行呢?因为加油站实际上有三个特点,一个是公共的,第二个是集中的,第三个是即时的,因为加油站密度很高,加上它有公共安全的问题,所以它都是在外面加油,一个加油站的服务能力是很大的,加油的速度非常快,三方面实际上是充电设施和电动汽车都没法去比的。
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因为充电设施、电动汽车有它自己的特点,把这些东西加进来以后可能就不一定,会比加油站的用户体验差,可能会更好。第一个,我认为电更安全,所以不一定要全是公共的设施,我们可以在用户家里或者用户单位来解决用户专用设施的问题,所以是充电专用这样一个特点。
第二个,不一定要集中,只要有电有场地的地方我都可以建设充电设施,不一定要强调一个服务电的规模效应,可以通过分散的方式建设。
第三个,充电速度肯定没比跟加油去比,但是不一定要跟你去比,因为一旦前面两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可以在停车的时候就完成充电的这样一个行为,实际上我们专门为充电部署的时间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不用去拼充电的速度,所以关键要把这三个新的特点发挥出来。
关键在四个新的结合,第一个是要把专用设施和公共设施结合起来,第二个是充电设施和停车设施结合起来,就能节约我们的土地成本,中长期来看充电设施对停车场一定是一个利好,短期由于是我们政府可能有一些引导和一些约束性的政策,停车场不得不这么干,又没有车去充,造成了停车场的运营反而受到了影响,从长远来看,应该说充电设施是能为停车场带来更多的用户,会增加它的收入,所以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短期的话我们去投资充电设施也好,企业建设充电设施也好,可能要采用更灵活的机制,降低对现阶段停车的影响。
第三个是要和互联网结合,第一个是充电要给用户提供很好的预约、状态查询的功能,第二个和互联网一旦结合以后,实际上充电服务会更加的分散,另外用户充电需要的时间又比较长,所以实际上是有一部分比较高比例的刚需用户,也就是我们粘性比较大的,另外会整合比较分散的资源,还有有充电布局的商业资源,这样有很强的共享经济和O2O的特征。
第四个,是要和智能电网结合,重点是两个方面,第一,大家知道原来我们的电网是没有考虑充电设施和电动汽车的需求的,所以电动汽车增加以后会带来很多地方电网改造升级的压力,所以第一个层面,包括主动配合电网和智能充电策略的思路,来降低电网的增容的投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第二,我未来通过增加系统的需求响应,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互动,还能够获取一个额外的辅助的收益,也就是说未来充电设施有很大的一块降成本的空间,和提效益的空间,是在和智能电网的结合上面。
具体的步骤和策略,也有我们的思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觉得充电设施,第一个它是有不同的类别的,层次更丰富。第二个,它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三个,充电设施不能仅仅从充电行业的角度来看,未来会和一个更广阔的、更大的一些系统会去进行融合,也就是说要有一个跨界融合的理念,首先我们来看,目前最好建的,投资效益最好的就是公共出租、环卫、物流这些专用充电设施,因为这些场所是最好协调的,商业模式是最清晰的,利用率是最高的,而且不需要太多附加的条件。这个创新的重点在哪里呢,未来主要在于利用这些电力的储能的资源和电力市场,这是未来最值得去做的一些市场。
第二块是私人和单位专用的充电设施,这对整个行业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它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未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会占据超过80%的电力市场都是由这两个部分提供的,而且用户的便捷性是最好的,随着我们大规模的发展,这一块未来的投资,应该说需求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但是一块目前做的还不是太好,主要的重点就是调动业主方的积极性,比较好的一点就是像在上海、北京很多开发商,小区的业主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很多从前几年的抗拒和不配合,变成了主动投入。一旦从现在被动的用户服务的局面向主动的去转变的话,那就是一个新的蓝海,第三个是城市公共充电设施,这一块要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就是平台的问题,这个平台应该说初期用户少,设备利用率比较低,挑战很大,所以企业实力要很高。第二块就是对小型的建设投资主体,这一块门槛是很低的,回报也比较稳定,他们的盈利也比较简单,就是接入几个大的平台运营商来运营,重点是在用户体验和增值服务的空间上面。
下一步,充电设施大家要看到它和更广阔的更大的系统融合的空间,比如说公交出租这些专用设施和私人单位的,未来会更多的和智能电网进行融合。
城市和城际的公共充电设施,可能会更多的和城市的体车服务进行一个融合,所以充电设施未来可能会是我们整个智慧城市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谢谢大家。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46181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