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蔚来汽车宣布进入挪威市场, 正式迈出进军中国以外市场的第一步。在挪威战略发布会沟通环节,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和媒体朋友开了一个小玩笑。
李斌,图片来源:蔚来汽车
媒体:蔚来现在大概是什么样的团队规模?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人数配比(情况)。
李斌:你不会是猎头派过来的吧。
一个调节现场气氛的小调侃,展示的是李斌的幽默感,但同时其实也说明了当前国内智能汽车市场上的一个现实:缺人。“没办法,最近挖我们的人太多了,我们只好把一些同事的信息稍稍隐藏一下”,李斌的玩笑中有无夸大成分暂且不论,但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是他话语中的无奈。汽车企业培养人才不易,预防自己的人才储备成为为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做的嫁衣这件事儿,在当下看起来好像也很难。
新进入者虎视眈眈
当前的真实情况是,整个汽车行业都在高薪挖人,其中尤以新能源车为甚。
随着一众互联网和手机行业的巨头企业近期纷纷涉足跨行业造车,这些新进入者又基本都选择了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和讨论度都在持续增高,在资本市场上更是大受追捧。有钱又有大量的职务空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出现了,国内本就紧缺的汽车人才更加不够分了。
猎聘发布的《2021Q1中高端人才市场春招跳槽数据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是国内新发职位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新发职位同比激增103.54%。《报告》中还指出, 从2021年一季度6大热门领域(新能源汽车、旅游、影视、制药医疗、新消费、数字经济)的职位平均年薪看,新能源汽车排名第三,平均年薪达到18.95万元。有业内专家对盖世汽车表示,可以肯定的讲,进入4月之后,随着小米、滴滴、OPPO等多个传闻已久的跨界造车项目陆续落地,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挖墙脚”大战还要更加惨烈。
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当晚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创始人、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在谈到小米跨界造车的优势是,雷军主要提了两点,一是不缺钱,截止2020年年底,小米财务上的现金余额为1080亿。二是小米不缺人,小米当前已经有超过万人的研发团队,据雷军介绍今年还将再增加5000人。
小米研发团队,图片来源:小米集团
4月6日,有媒体爆料称滴滴也已经启动造车项目,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会是滴滴造车的负责人,而且报道中还特别指出目前滴滴团队已经开始从车厂挖人。此外有消息称,目前,滴滴被曝正考虑赴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目标估值至少1000亿美元。
4月底,OPPO下场造车的消息被证实。据悉OPPO公司创始人陈明永目前正在对产业链资源和汽车人才进行摸底、调研。OPPO这个新闯入者同样是一条有实力的“过江龙”,据IDC的出货数据排名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OPPO紧随三星、苹果和小米之后,是全球出货量第四大的手机厂商。
这一轮新进入造车领域的企业个个都是财大气粗,且都把汽车人才的培养和挖掘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一场汽车人才的抢夺大战已经吹响号角。盖世汽车发起的相关行业调查显示,有55%的参与者认为汽车行业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人才荒,而造成当前局面的原因中,智能汽车项目越来越多和新造车企业不差钱挖角能力强是支持度相对较高的选项,分别占比41%和35%。
汽车人才市场“硝烟弥漫”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汽车人才的受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年鉴》做过统计,从2001年到2017年,国内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从业人数由150万增长到了534万,其中研发技术人员的占比从2001年的不足14%提高到了23%以上。
不过虽然这些年汽车相关的技术研发人员数量有了质的提升,但缺口依旧大,人才短缺早已是汽车行业的常态。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曾用一句话概括过中国汽车人才市场的现状:“拆东墙补西墙墙墙有洞,你挖我我挖你彼此彼此。”而且最近几年,汽车行业的“人才大战”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特征,随着越来越多的造车新势力企业加入,传统汽车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甚至新造车势力之间的人员流动都已经常态化。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任万付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表示,现在国内的汽车人才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第一是传统的汽车厂商,经过多年积累,培养了不少有造车和管理经验的汽车人才;另一个则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新造车企业,这些企业已经趟出了一条路,从这些企业抢人同样可以帮助新进入者少走弯路。
至于如何抢人?非常简单,给高薪。以当前正在加急组建汽车团队的滴滴为例,据媒体报道,有资深汽车猎头透露,滴滴造车在挖传统车企人才的时候开出的普遍薪资涨幅在30%-50%。
图片来源:滴滴官网
作为汽车媒体人,张鹏(化名)告诉盖世汽车,自己此前接到过一份来自一家新造车企业的猎头邀约,推荐的工作岗位是公关总监或高级公关经理,给出的薪资范围是月薪30K-50K,全年13薪保底,最高能拿到接近17薪。虽然是已经工作了10年有余的汽车媒体“老人”,张鹏依旧坦言,看到这份招聘信息的时候自己还是吓了一跳,开出的最低薪资较之自己目前的工资都接近翻倍了。“一些新造车企业现在是真有钱,在挖人的时候也真的愿意下血本。”张鹏如是说。
当然,面对新进入者的咄咄逼人,已经具备一定市场地位的“前辈”车企也会见招拆招,比如文章开头已经提到过李斌支的招,隐藏一些关键岗位上员工的信息。此外,有消息称在4月初,理想汽车给部分工程师发过一份内部邮件,要求工程师签署竞业协议,竞业期三年,从根本上杜绝了新一轮跨行造车潮可能带来的核心研发团队动荡。
为何当下更缺人?
在国内,各行各业谈到缺人才时,不少人都会发出灵魂拷问——中国是全球第一的人口大国,十几亿人里就找不出“一小撮”真正的牛人吗?足球领域此前就常有这样的论调,但该领域的专家也早就给我们普及过真实的原因,中国的总人口可能是一些国家的数倍甚至是数十倍,但中国的足球人口却远低于这些国家。
以上观点在汽车行业同样适用。
设计人才,图片来源:蔚来汽车
中国早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但中国的汽车人才储备较之真正的汽车强国还有比较的大差距。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总结过中国汽车人才市场上目前面临的核心难题,人才总量不足、流动频繁、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在“新四化”成为汽车行业主流趋势的当下,国内汽车人才的培养速度已经严重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现在无论是技术研发类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还是高技能人才,都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任万付也对盖世汽车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最近几年,随着智能化、电动化、互联化的大行其道,汽车产业出现了跨界大融合的趋势,对跨行业人才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失已经是困扰各家车企的头等大事。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院长苏亮此前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表示,在“新四化”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汽车行业的工程师们面临着几个突出问题,现代智慧交通要求汽车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快速更新,汽车工程师与不同体系人才之间的融合也亟待提速,此外汽车工程师需要有跨界协同能力,几个方面的挑战都非常大。
如何解决呢?
首先是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就要树立起持续提升自己知识储备的体系能力。吉林大学教授高振海在接受采访时给出过包含三部分的调整方案,升级传统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第三是把在校学生的培养延伸到面向企业的在职工程师培训。
其次,企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也要更加有目的性,不仅要培养专业的汽车知识,还要让大家更懂数字经济和商业模式。任万付认为,所谓的人才肯定都是需要实战经验的,需要边摸索边成长,也就是需要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成长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以更短的时间去弥补经验或者是能力上的一些不足。
当前的汽车行业就业环境不错,机会多待遇好,但大背景是新造车势力希望以较短的时间就能拿出成绩,所以对人才的挑选肯定也会更加严苛。巨变时代带来的是机遇更是挑战,但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老话,想要出头,唯有自身强大。
来源:盖世汽车
作者:苗雨竹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146474
以上内容转载自盖世汽车,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