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理性定调受好评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理性定调受好评

中电新闻网 王玮玲

  4月18日,备受关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通过。这意味着持续数载、沸沸扬扬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争论终于尘埃落定。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规划》的推出,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确立了清晰的战略路线图,使相关政策更加明朗,打消了汽车生产企业的顾虑,统一了行业思想,为产业下一步的整装上阵开启了机遇之门。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接受作者采访时表示,《规划》集中了国内科技界、产业界及经济界的综合意见,最终确定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所涉及的内容很周全,在肯定纯电动汽车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技术路线,这种定调是非常理性的。

  明确技术发展方向

  《规划》指出,要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高志前认为,长期以来,因为路线、指标等缺乏顶层统一和集中规划,相关汽车企业根据自身的理解及技术优势进行研发与生产,造成国内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上一直存在争议。《规划》最终确定了以纯电动汽车为主要战略,宣告此前业界一直存在分歧的技术路线问题已告一段落。

  ”《规划》对汽车技术路线的关系和描述还是比较清楚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被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有利于汽车工业的全面发展。”在王秉刚看来,纯电动汽车全部靠电驱动,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有一半能量也来自于电,这两种车型可以最有效地逐渐消除人们对石油的依赖。另一方面,混合动力的技术对于传统汽车的技术升级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当电池技术尚不成熟并需要大力发展时,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比较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称,随着反复论证,新能源汽车政策会更加务实,”从押宝纯电力”到现在”两条腿”走路,新能源政策的制定更加贴  近市场,也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50万辆的目标待市场验证

  《规划》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列出了时间表,根据这个时间表,未来中长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为,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

  这个目标究竟能否实现?王秉刚对此表现得颇为乐观:”能否达到都很正常。这只是一个预期数据,并非严格的计划。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还是有很大希望的。”他告诉作者,”50万辆”的目标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根据25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以及6座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提交的规划,由专家推算出来的数字,需要说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强制目标。由于汽车是消费品,其产销量直接取决于消费者的认可,因此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市场去验证。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到2015年,要实现50万辆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多家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已开始大手笔投入。北汽集团就将2015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定位在15万  辆,长安汽车计划2014年产销15万辆,广汽集团更是将”十二五”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放大到20万辆。

  不过也有专家对此表示担忧,认为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其实并不容易。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不完全统计,一季度汽车整车企业生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8626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655辆、混合动力汽车1300辆、代用燃料汽车5671辆;销售新能源汽车10202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830辆、混合动力汽车1499辆,代用燃料汽车6873辆。按照目前的产销状况,如果没有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实现上述目标有一定难度。

  加速落实各项细则

  对于《规划》提出的极具针对性的多项重点工作,业界认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跨越式发展,在产业化未到来前,国家必须强力扶持,因此紧随《规划》之后,应该就是内容的细化实施。

  对于其中”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实施鼓励购买和使用节能汽车政策,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王秉刚认为,目前在全国25个示范推广城市和6个私人购买补贴试点城市,都已经有很明确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预计今后将会出台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个市场的全面性鼓励政策,补贴范围将逐步从示范点推向市场,针对市场发展的补贴细则也会陆续出台。

  对于”因地制宜建设慢速充电桩和公共快速充换电设施”,王秉刚则认为,充电基础设施是影响整个电动车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根据不同的车型和不同的消费者需求来发展。应该从消费者的方便程度着手,而不是从企业怎么容易开发,怎么好控制来入手。如果不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消费者也许根本不会接受。他进一步解释,多数消费者主张慢速的充电方式,用夜间的低谷电充电。

  同时也要考虑到,要让车主能方便地找到充电场所,就需要积极推动公共充电设施建设。

  对于”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王秉刚认为,在电动汽车推行之初,把电池回收问题提出来,可以防患于未然。如果电动汽车到了真正普及的时候,电池数量也随之增加。尽管所采用的锂电池比较环保,但其中必然会含有一些塑料和金属等物质,基于数量的增加,还是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电池回收问题的具体实施细则,但今后还要预见性地考虑电池回收的方式、技术如何处理以及由谁实施的问题。

  ( 编辑/董海荣 )

来源:中电新闻网

作者:王玮玲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12296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40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