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东风集团和法国雷诺汽车组建的合资公司————东风雷诺汽车合资经营合同签字仪式在武汉举行。
作为一个可以称之为国内最后的汽车合资项目,在东风集团董事长徐平与雷诺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代表合作双方签字后,这段跨越数年的合资谈判正式划上了圆满句号,新的合资公司将迎来在中国市场的新起点。
对于这段迟来的合资,看好合资前景的东风集团董事长徐平表示:”东风雷诺项目的启动,标志着东风集团与雷诺-日产联盟全面合作的开始,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商业模式上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也是东风集团加速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东风雷诺签字仪式
全新合资公司
根据东风集团与雷诺汽车签署的合资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77.6亿元人民币组建新的合资公司————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东风雷诺),其中双方投资股比各占50%。合资公司管理结构将设立由8名成员组成的东风雷诺董事会,其中东风集团委派4名,雷诺委派4名,首届任期由东风集团委派董事长人选,雷诺委派总经理人选,并规定四年一届实行轮换制。
随着合资项目的启动,东风雷诺将在武汉建设生产和研发基地,该基地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金口产业园,占地95公顷。据了解,东风雷诺合资公司的整车规划产能为30万辆,一期将先建成15万辆整车和15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二期工程将依据市场情况而定。另外,在合资公司首款车型产品的导入上,东风雷诺将首先引进雷诺汽车一款SUV产品为先导,预计该款SUV车型将于2016年上半年投放市场。
徐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首款产品的导入,除了考虑到目前国内市场看重SUV产品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合资公司的生产资质所限制。据介绍,东风雷诺是在东风集团收购三江雷诺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由于早先雷诺在中国设立过合资项目,以至于东方雷诺的合资建立颇费周折,这也是东风集团与雷诺汽车谈判多年的原因之一。直至2012年,东风集团与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东风集团收购了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在三江雷诺汽车有限公司中持有的全部股权;随后,东风集团与雷诺重新签订了合资经营合同,组建新的合资公司————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不过三江雷诺的原有生产资质并不具备生产轿车产品,因此合资双方表示,在率先推出一系列全新的雷诺汽车SUV产品之后,将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轿车生产资质。
作者还了解到,在东风雷诺的合作项目中,除了设立的生产工厂外,双方还同时设计了研发中心,并在未来合资过程中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品和东风品牌合资自主汽车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结成战略联盟
作为在中国市场积极推进的重要合资项目,东风雷诺的成立被雷诺汽车看作是在中国市场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一步。因为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雷诺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前景也将更为乐观。
据了解,目前雷诺在中国的进口车销量约为3万辆左右,在欧美市场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戈恩显然也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增长前景。”在过去十年之间,我们看到中国市场的增长份额一直保持在10%以上,我们预计这个趋势会继续持续,而且在2014年我们预计中国市场的汽车销量将仍然保持10%的增长率。目前从中国的千人平均汽车保有量来看,中国市场平均保有量只有100辆,与欧洲千人平均汽车保有量500辆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意味着中国还将是全球最有活力并最具有增长潜力的市场。”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雷诺汽车戈恩表示:”目前中国市场是雷诺最为重要的战略市场,未来也将是我们所发展的首要市场。”
在看到可预期的市场前景以及战略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把握这一市场机会将成为雷诺汽车未来发展的关键点。雷诺汽车拿出的战略是:全力投入国产布局以及把握住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东风集团。在发布会现场,雷诺汽车携手东风集团对外宣称双方更要进一步结成 ”金三角”战略联盟。
由于此前日产与雷诺已经结成了全球范围的战略联盟,而在国内,日产早在2003年便与东风集团实现了合资生产,并发展成为国内最好的日系合资企业,这种强强联合的关系也自然成为了东风与雷诺牵手的重要链接纽带。随着东风雷诺的国产落地,三方的联合也被业内看作是中国合资模式下的新趋势。
戈恩告诉作者说,东风雷诺未来的发展不仅会帮助雷诺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还会促进东风——雷诺、东风——日产、东风——雷诺——日产三方在效率、资源、管理、产品、市场方面的合作。在戈恩看来,三方的合作特别是此前东风日产的合资经验,使得东风、雷诺和日产三者之间会有很好的协同效应,今后三方之间更将进一步加强彼此资源的共享和协作。
”随着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进程,全球汽车行业主干企业之间加强资本和能力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演化的重要特征。”徐平表示:”东风雷诺的成立标志着东风集团与雷诺-日产联盟全面合作的开始。基于东风日产合资项目十年所形成的规模和成功经验,通过跨品牌的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东风雷诺将快速构建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和服务全价值链上的能力,并获得在效率和成本上后发的竞争优势。”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曾才豪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26376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