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企业
  4. 中国造车平台,西方车企的电动化解药

中国造车平台,西方车企的电动化解药

汽车之家

   5月20号当天,奥迪官宣自己“爱情长跑”的新故事:将与上汽集团联合研发3款纯电汽车,第一款车将于2025年上市。其实,自去年开始,坊间就盛传奥迪计划从中国车企购买电动汽车平台,来扭转自身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利局面。

  这波操作并不令人陌生,大众集团自己也要利用小鹏汽车的纯电平台在中国市场开发新产品。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汽车之家

  早在2020年,丰田和比亚迪专门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用来研发纯电动车。2023年,丰田发布了旗下的首款纯电轿车bZ3,而最大的话题点是,它采用了比亚迪的三电技术。

  中国的电动车平台,俨然已经成为西方车企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解药。这也让外资品牌的电动车落入“换标国产车”的质疑中。

  对于不同的跨国车企来说,中国在其全球市场的分量各不相同,无法同日而语。不管是短暂应付中国市场的需求,还是想扭转在电动化路上掉队的局面,跨国车企或主动或被动地投入到转型中,他们大多殊途同归―放下过去,接纳中国的电动车技术。

德国车企的电动化困境 各不相同

  BBA的电动车在中国市场不“灵”,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车市价格战激战正酣的2023年,三个豪华品牌深度参与,不曾缺席。甚至在此之前,豪华品牌卖电车打骨折的报道,就时常见诸报端。以奔驰为例,近期有消息显示,EQE终端优惠15万元,价格门槛从47.8万起直接来到了32.8万起,与大甩卖无异。

  今年年初,有外媒报道,奔驰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将其2021年提出的电动化目标推迟至2030年,并向投资者保证将继续改进其燃油车。有趣的是,在消息传出后,奔驰的股价上涨了5.9%。

  过去的一年,宝马在中国卖出了近10万辆电动车,同比增长超过138%,堪称是豪华品牌交出的最好的电动车业绩。虽然成功的秘籍与大幅度降价密不可分,但至少守住了销量。

汽车之家

  为了保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豪华品牌的“以价换量”成为基本操作。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奥迪在中国交付72.9万辆新车,同比增13.5%,但中国的财务收益却下滑超过20%。

  同样是以2023年的财务表现作对比,奥迪是BBA中利润下滑最明显的品牌。在价格战的干扰中,奥迪在中国正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而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奥迪并没有通过促销换来销量。公开信息显示,官方指导价54.68万元起售的奥迪e-tron,在终端有超过20万元的优惠。即便如此,其销量依然低迷,月销量还在两位数徘徊。

一汽奥迪 奥迪e-tron 2021款 50 quattro 豪华型

[奥迪e-tron]

  在国内市场,奥迪在售的几款纯电动车都销量平平。而没有了规模化效应,就意味着,企业无法通过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当中国新能源车企,已经在卷市场份额或者盈利水平时,奥迪的电动车还没能用降价换到销量。长此以往,将考验投资者的耐心。

中国市场,是否需要中国药方?

  虽然电动化成绩一般,但背靠大众集团的奥迪,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追赶电动化浪潮。以造车平台为例,奥迪 Q4 e-tron和大众 ID. 系列,都基于MEB纯电平台打造,MEB 平台更强调低成本生产,主要面向日常家用车。

  此外,奥迪与保时捷还联合开发了PPE平台,生产高端电动车,采用当下流行的800V平台,在落地车型上,奥迪 Q6L e-tron、保时捷 Macan EV都基于PPE平台打造。

汽车之家

  尽管在电动化上投入如此大的诚意,可中国的汽车市场并未回以积极的反馈,销量数据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上汽集团的高管在近期的沟通会中对外透露,德国电动化技术在中国市场逐渐失灵,包括大众与奥迪在内,都在寻求中国电动车方案的更优解。

  “即便有全球化的电动车平台,合资车企的电动车还是很容易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他们在兜兜转转后都会发现,在中国市场,单卖纯电是卖不动的,还要去适配本土的智能化应用。”一位来自合资车企的工程师刘伟(化名)评价称,用流行的话说,涉及“know-how”那部分都不行。

  “而智能化层面,合资车企又牵扯到流程的问题,中国这边需要得到总部的授权,按照要求对软件进行开发或者迭代。”刘伟补充道,这一套流程下来,工程团队难以快速解决软件层面的问题。相比之下,用中国现成的电动车平台与架构,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据了解,奥迪与上汽的联合开发项目以上汽大众旗下单独项目组的形式存在。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表示,该合作项目下推出的新电动车型不会与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奥迪一汽)旗下即将国产的PPE平台产品形成竞争。

一汽奥迪 奥迪Q6L e-tron 2024款 基本型

  今年3月,首款基于PPE平台打造的量产车型奥迪Q6(全景看车) e-tron全球首发。在4月底的北京车展上,该车的中国本土版―奥迪Q6L e-tron(参数|询价)正式亮相,并宣布将于2024年在长春投产。该车是奥迪一汽的首款量产车型。

  南北奥迪基于不同平台打造的电动车,能否使奥迪品牌在中国市场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奥迪与上汽合作项目的CEO宋斐明表示“会对产品进行更加差异化的区分”,而他本人曾是奥迪汽车A至C级电动车型产品线负责人,并负责了PPE平台的开发。

换标智己,胜算几何?

  在此次合作中,双方并未明确回应是否直接采用智己的平台,而是宣布联合开发“更注重数字化体验”的ADP平台。鉴于首款新车明年就会上市,基本排除了ADP平台是从0开发的新平台。于是,德国人看上智己的星云平台,成为外界最顺其自然的猜测。

  有报道显示,此次合作,并不是上汽单方面的技术输出,奥迪负责产品定义和机械部分,而上汽则负责E-E架构、算力、操作系统等解决方案部分。

汽车之家

  公开资料显示,智己平台有全域800V双碳化硅、中央计算电气架构、固态电池等领先技术,智能驾驶方面,去高精地图的城市NOA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全国开放。

  可以说,定位智能高端品牌的智己代表了星云平台的最高水准,符合奥迪的品牌调性。但话又说回来,为了拉动销量,智己全新改款L7上市售价跌破30万元,智己L6价格更是直接拉进20万级。价格亲民,也让其面临销量和品牌向上难以两全的境地。

智己汽车 智己L6 2024款 Max 超强性能版

[智己L6]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结结实实给每一家传统车企上了一课,产品本身的好坏,并不能直接决定商业模式成功与否。

  奥迪与上汽的这次合作,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国市场。上汽奥迪2025年拿出的首款电动车,是为中国市场定制而非全球车型。未来是否计划有全球化车型,还不得而知。

  不过退一步讲,从美国、欧盟等地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收关税也不难看出,地缘政治、贸易保护等客观因素的存在,电动车出海的难度远大于预期。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成什么样的竞争格局还不得而知。对于已经在燃油车市场失利的上汽奥迪来说,角逐纯电赛道或许是最后一次机会。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之家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231695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7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