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从来不分前后,而是胜者王、败者寇。
如今车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在雷军和余承东带领下,小米汽车与华为的攻势,远比想象中凶残得多。
回想曾经,坊间最多的论调无外乎,跨界造车的人,根本不懂汽车市场潜规则,更不了解工业皇冠上明珠的含金量。
但现实表示,无论是蔚小理的坚持,还是华为与小米的入局,他们的表现,都打破了一些“想当然”的傲慢与偏见。
凭借多年以来消费市场建立的形象,华为和小米汽车,在消费者对电车还不够确定的时候,长驱直入,率先取得人们的信任。
尤其是在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方面,小米汽车和华为,更加懂得如何抓住“重点”。而让人们看得懂,摸得到,输出消费者想要的东西,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事实上,当魏建军、尹同跃等行业“老兵”下沉到直播间,当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名词变得耳熟能详,汽车市场上的营销逻辑、定价逻辑、造车逻辑、技术逻辑等,就已经发生改变。
变则通,这一点上,市场从来不会拒绝后来者。
如果有一片市场从来没被开发过,那么谁第一个吃螃蟹,谁就是这个市场的领袖。
对于很多车企而言,新能源汽车市场初期,并不意味“美好未来”,而是代表着“补贴”与Money。但是当需求不断释放,产品却远不及预期,革新者的到来,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这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
比亚迪王传福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其实不少传统燃油车企并没有想明白,为什么新能源来得如此之快,但现在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去考虑过去的得失,只能不顾一切地奋起直追。
不难看到,华为、小米汽车这些“更”后来者,为了进一步打开传统汽车行业的缺口,正在从新能源的基础上,大肆开展智能军备竞赛。
早在去年的时候,问界、小鹏等车企,就先后宣布推送城区智驾功能,将高阶智能驾驶的重要性,再次拔高。现在,小鹏、华为、元戎启行、Momenta同台竞技,更是“像素级”比拼着城市高阶智驾能力。
而另一关键领域,华为、小米、魅族等,则凭借自己在手机市场的技术积累,将智能座舱的平均水平,拉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与传统车企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开。
智能化的注入,带来更多功能性的产品力。那些敢于吃螃蟹,舍得花钱探索的车企,在这一点上,遥遥领先。与之相对应的,消费者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也就更加青睐于这些产品,口碑就此一点点建立。
技术是手段,满足用户需求才是最终目标。简而言之,生产每一件产品,都应该知道是为谁生产的。而这,也恰恰是每家车企放在嘴边的“以用户为中心”。
不少人会说,“冰箱彩电大沙发”是新能源汽车的“三大件”,毫无技术可言。殊不知,“冰箱彩电大沙发”之中,恰恰隐藏着人们对于一款车,最为朴素的需求。
难道花了三十多万买的车,还不能享受享受?
需求创造市场,市场创造利益。如果只顾着攫取利益,对人们的需求置若罔闻,只知道闭门造车,那么这样的车企,大概率活不长久。
显而易见,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所谓的品牌溢价,已经失去了原先的合理性。于是乎,为了说服消费者买单,智能技术溢价,开始形成风气。这一点上,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硬件堆料变成产品价格高昂的合理解释。
可是话又说回来,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现如今的经济大环境之下,没有人能够不假思索地为一个新生昂贵事物买单?
买入豪华车的人毕竟是一少部分,10~20万元的乘用车,才是大基数。
所以不难推断的一点,如今汽车市场价格战之所以盛行,其实就是因为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开始向着高性价比,乃至极致性价比转变。
亦或者说,人们对于高性价比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需求,一直都在。现在是集中爆发。
大疆的反应很快,推出7000元的高阶城市智驾,并快速收获合作定点。其智驾水平究竟如何暂且不论,至少现在有了订单,大众、一汽两大强势车企都与之建立了合作关系。
而华为更是进一步推出了自己的纯视觉解决方案,去掉激光雷达,轻装上阵,进一步削减智能成本。
试想一下,当鸿蒙智行旗下的各大车型,都推出了纯视觉版,那么各大车型的价格,不也就能够向下压上一压。
智能座舱方面则不用多说,能用高通8155芯片做成的,坚决不用8295去做;一定要用8295芯片去做的,看看能不能挤出一些算力,多做一些功能,比如“泊车”。
很显然,智能化就是一把双刃剑,虽然锋利,却也是成本的“老大难”。
华为和小米汽车借其短时间内后来居上,也必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面临诸如降本、开源节流、降低售价等诸多问题。
不要着急否认,现实主义终将会打败所有的“花里胡哨”。
新能源汽车时代永远向前,那些不把消费者需求放在心里,一门心思搞钱的车企,终将淹没在时代潮流之中。
就像华为、小米现在虽然炙手可热,如果不能清醒地认知到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那么他们,也必然会被“更更”后来者而打败。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公社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228468
以上内容转载自汽车公社,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