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精彩纷呈。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增长,自主品牌占比突破了50%,并且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这些成就背后是中国正在逐步建立从基础设施、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到整车乃至品牌等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优势。中国汽车产业开始找到自己发展的节奏,展现出了蓬勃生机。
盖世汽车金辑奖的评选围绕“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这个主题展开,涵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底盘、芯片、软件、人工智能、动力总成电气化、热管理、车身及内外饰、低碳新材十大细分板块,进行优秀企业及先进技术解决方案的评选,向行业内外展示这些优秀的企业,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本届金辑奖历时232天,经过近百万人参与网络投票及数月的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2023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表彰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引领产业变革升级的拥有头部影响力的企业。
行业内卷加剧,六成企业竞逐智能化
在当前中国汽车新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以电动化为序幕,低碳化、智能化也已悄然成为下一阶段产业竞争的焦点。众多企业纷纷向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动化、轻量化、低碳化、软件定义汽车等技术领域进军,相关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也在迅速推进。在本次金辑奖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中,这一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获奖的百家企业中,有62家企业专注于智能化领域的技术研发,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芯片、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增速和渗透率的放缓,各车企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从最初的续航竞争,逐渐转向配置、快充速度、价格和成本的竞争。因此,曾经被认为是高端车的专属配置,如自动泊车、AR-HUD、线控制动、空气悬架等,正在快速进入主流市场。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得益于核心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终端用户对智能汽车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的持续提升,智能驾驶正在终端市场以超预期的速度普及。今年1~5月,国内L2级自动驾驶的渗透率约为40%,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驾驶辅助方案,而去年同期仅为28.8%,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
随着消费者对于辅助驾驶功能的重视程度和支付意愿能力的提升,预计到2025年,国内L2级以上智能汽车市场的渗透率将达到45%,并在2025年后开始规模化量产L3车辆。
因此,业内专家学者和企业大佬普遍认为,未来3-5年将是全球汽车智能化竞争的关键窗口期。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CEO余承东更是直言:“未来五年、十年,能活下来的主力车厂是少数,因为走向智能化时代,投资规模非常大,成为巨头才能支撑未来持续发展。”
智能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决胜未来的主战场。仅以本次百强榜中的智能座舱领域为例,便聚集了博世、麦格纳、安波福等国际巨头,以及延锋、东软、德赛西威等本土零部件企业,还有华为这一明星跨界玩家。
此外,资本市场对于智能电动汽车的投资热情也持续高涨。据盖世汽车统计,截至9月30日,今年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至少已经披露了201起融资事件,其中99起与智能驾驶相关。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革命的深化,汽车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产品数字化升级以及消费方式的数字化变革正随之而来。整个产业链正在经历一次彻底的重构和洗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紧跟时代潮流,甚至先行一步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本土品牌过半,中国力量正全面崛起
自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造车的历史,发展至今,中国汽车工业迎来70年华诞,我国更已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国,连续8年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第一。
但是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是我国拼尽全力从0开始到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后不得不承认的痛处。本土零部件企业起步晚、技术空心化、人才储备匮乏等一系列发展困境下,让我国在传统汽车核心技术领域难有发言权。于是,换道新能源汽车领域,寄望借此弯道超车。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我国汽车产业高举国产替代大旗,迅速崛起,在部分领域甚至超越外资企业,引领着整个技术的走向。
“在核心零部件掌控方面,我国已建立起涵盖传统内燃机领域的涡轮增压器电控系统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电池、电机、电控等在内,以电动空调压缩机、智能驾驶底盘技术和芯片等为代表的强大产业链。”日前,在由NDE Automotive Group、盖世汽车及欧美同学会嘉定分会汽车专委会联合主办的“2023第十一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暨第十五届全球汽车产业峰会”上,华涧新能源联合创始人,SAE Fellow 辛军博士如是说。
在此背景下,本次金辑奖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中,本土企业多达58家。除了前文提及的延锋、东软、德赛西威及华为外,还有敏实、中鼎、均联智行等本土熟面孔。此外,还有百度、科大讯飞、江波龙、普华基础软件这样的跨界玩家,以及菲格智能等优秀的本土新品牌在智能电动新赛道中脱颖而出。
从上榜零部件企业分类上来看,我国的企业多聚焦在智能驾驶、人工智能、软件、智能底盘等领域。然而,在低碳化领域中,本土企业的身影相对较少,但相信未来随着全球低碳化趋势的加速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亦将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不可否认,外部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战加剧芯片短缺、材料短缺和价格上涨,加之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极致卷”的性价比以及产业因技术变革和消费演变不断被颠覆等等,正源源不断给汽车产业链上下提出新的命题。
但在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总监、SAE Fellow徐政博士看来,“我们面临着挑战,但也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技术变革和消费演变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机会。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应对挑战,持续向上。”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人才协会名誉理事长 付于武更是直言,“我们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候,我们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而坚持长期主义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前提。以最终实现在未来十至二十年内逐步实现中国汽车产业强国目标。”
来源:盖世汽车
作者:Garcia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212629
以上内容转载自盖世汽车,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