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能源的风口,谁都想来分一杯羹。
以“蔚小理”为代表的第一波互联网系的造车大潮已经在风吹雨打后开枝散叶,紧接着以BAT为代表的的科技公司、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手机公司,以及以恒大、宝能为代表的地产公司开始了第二轮浩浩荡荡的造车大业。
实际上,近段时间以来,不少家电品牌也断断续续地发布了不少和汽车相关的技术或产品专利。加上此前已经面世的创维的天美汽车,以及格力的银隆汽车。于是乎,业界开始流传曾经家电企业的造车之势又要卷土重来。
要追根溯源的话,家电企业的跨界造车之旅,远比想象中布局的更早。在我国汽车行业火热发展的2003年前后,美的、春兰、奥克斯、波导、格林柯尔等一大批家电企业进入汽车业。至于结果,现在来看纷纷折戟。
“早了可能成为先烈,晚了就成后进者”,这句话是汽车行业最真实的写照。但是,如今的中国汽车产业因为电动智能大潮为汽车产业带来了深度变革,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这也让众多异业者们“蠢蠢欲动”。
如果说10年的家电企业加入造车大军,铩羽而归。那么如今再次高举造车大旗,或许正当时。当然,从过往经验来看,是真造车,还是为车企赋能,才能真正尝到时代的红利,入局者必须要掂量一下。
包括如今的家电新巨头美的集团,与汽车行业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其于2003年进入整车制造领域,5年后造车计划被迫搁浅。又一个5年后的今天,美的集团威灵汽车部件公司三大产品线正式投产。
许多人都开始好奇地踮起脚尖,猜想美的又要如何参与到汽车行业中来——答案其实并不难猜。
从整车到零部件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美的从成立之初就与汽车行业产生了联系。美的前身是创办于1968年的一家乡镇企业,曾生产过塑料瓶盖、汽车挂车刹车阀、柴油发电机等产品。1980年正式进入家电业,如今的美的已形成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全覆盖的科技型企业。
目前,美的拥有智能家居事业群、机电事业群、暖通与楼宇事业部、机器人及自动化事业部、数字化创新业务五大板块。而Welling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是机电事业部下属一级公司,负责汽车部件业务。布局了以电机、电控和压缩机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产品,产品线涉及电机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和辅助/自动驾驶系统。
资料显示,威灵汽车部件公司在2018年就已经成立,经营范围包含汽车、摩托车(机动车)零部件、系统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技术服务及售后服务。其在日本大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上海、安徽合肥、广东顺德等多地均布局有研发中心。至今威灵拥有6000多项基础共性专利,可以算作汽车部件产品研发的技术支撑。
事实上,今天威灵发布的产品已经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亮相。威灵汽车部件展示了3大系统5类产品,其中包含驱动电机、电动压缩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电子助力转向电机5款新品,涵盖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热管理系统、电机驱动系统等3大系统。
威灵汽车部件总经理陈金涛对于部分零部件做了进一步讲解,“驱动电机具备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转速的特点,可适用于纯电动汽车和混合汽车的驱动系统,实现电机驱动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电动压缩机“采用自然冷媒CO2,具备高效稳定的制冷/制热能力,能有效缓解‘里程焦虑’等问题,同时小型化和低噪化的设计为用户提供舒适的行车环境”。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外界猜测美的是否要造车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就如此前美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的只做汽车部件,不会直接造车。其实不仅于威灵汽车部件公司,美的在去年4月份通过下属子公司美的暖通以协议方式收购合康新能的控股权,加深对汽车部件领域的布局。
合康新能的主营业务中节能设备高端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产品收入占比分别为74.94%、17.44%、7.62%。其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工业变频器、伺服系统,是工业互联网架构中与工业自动化紧密相关的核心控制系统,是发展工业机器人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零部件之一。
但目前,国内伺服供应商主要定位于中低端,在技术储备和研发实力上较国外竞争对手有一定差距,而合康新能同国内龙头厂商又存在较大差距。因而,美的收购合康新能的意图必然不在于其技术优势,而在于合康新能与集团自身工业自动化业务供应链端的协同效应及高端制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下游的客户资源。
相关资料显示,合康新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包括逆变电机控制器、ATMS热管理系统、自动变速箱、变流变频器、充电桩等,有助于美的进入汽车上游零部件领域。也就是说,借助美的集团在暖通、机器人自动化领域的资源和布局,美的有望进一步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美的将手伸向汽车零部件领域,也收到了不错的成效。2016年,美的集团便与上汽通用安吉星达成国内首个智慧家居与车联网应用战略合作,开始将触角伸向汽车互联网。2020年,宝能汽车引进美的库卡的焊装机器人和焊装线以及汽车零部件,开启智能整车制造。
显然,美的从之前进入整车制造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将目标更聚焦于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而这也不是美的一家的“幡然醒悟”,格力在造车亏损之后,也表示“不会盲目跟风造车”。TCL也称不会考虑进入新能源造车领域,但会在车载相关产品上发力。
家电企业要吃硬件的亏
电动汽车曾经被揶揄为“大尺寸充电电池的箱子上有4个车轮”,特斯拉也被称为“车轮上的iPhone”。所有人都以为,造车也不过如此。事实上,此前有不少家电企业都曾尝试进入“造车”领域,包括早前的春兰、奥克斯、创维,还有近几年的戴森、格力等,而大部分跨界“造车”的家电企业最终都以失败收场。
可以看出,很多跨界企业并没有能力和实力赶上整车制造,或者说有心无力。目前来看,家电企业进军汽车领域,除了造车之外,更多的是想“染指”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有观点认为相比起整车制造,做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链风险可控,家电企业还可以在“新四化”的浪潮下分一杯羹。
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显示,至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汽车总销量的25%。并且,随着5G时代的来临,家电巨头投身汽车领域,也是为了抓住5G时代下智能汽车与车联网带来的新机遇。美的布局汽车供应链,也是理所当然。
兴许家电企业大举进入新能源汽车,与其当前的转型困境有关。以空调行业为例,2019年空调行业内销疲软,行业整体产量和销量增速放缓:2020年中国空调产量为21064.6万台,较2019年减少了801.56万台,同比减少3.7%。从长远来看,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家电行业处于增速下行的趋势或为常态。
这样一来,相比家电行业日趋固化的未来走势,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产业链有着无限的释能潜力。正如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所说:“美的站在大时代转折点,必须重新定义自己,以加速的步伐重构自己。”从家电到暖通、芯片、机器人与自动化……新能源汽车领域,只是其中一块拼图。
但是以美的为代表的家电企业进入汽车行业,与华为、小米甚至BAT等企业跨界造车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家电企业聚焦的是以三电为主的工业制造零部件,而后者则聚焦在ICT技术或者软件层面。同样是帮助车企造好车,但是现在的车企,尤其是智能电动汽车,对于硬件与软件的需求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当“软件定义一切”被奉为圭臬时,其核心思想是,决定未来汽车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软件技术,而不再是汽车的马力大小、是否真皮沙发座椅、机械性能好坏。况且,家电企业所带去的零部件还不是智能电动汽车的硬件核心。以此大胆假设,车企为何需要家电企业来赋能,而不选择博世、大陆等头部Tier1企业。
汽车正在从简单的交通工具演变成智能终端,“跨行业投资需要原有技术与新行业技术合拍。如果进入新行业,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很难取得成功”。根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第二轮新势力造车,将以智能化为核心,技术壁垒提升。显然,“自动驾驶”类模块要比“电零部件”更有竞争力。
如果掌控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本身就可以实现盈利,为什么还要继续沿袭整车企业的老路,非要将整车集成、产能调控、渠道运作的重担扛在肩上呢?
华为已经走出了一条新路径,美的未能成为第一家,但绝不会是最后一家。
来源:汽车公社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147095
以上内容转载自汽车公社,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