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在毫末智行北京研发中心内,微微发着光亮的“HELLO,HAOMO.AI”,夺人眼球。这是毫末智行的首个品牌开放日活动,也是核心团队的首次公开亮相。
董事长张凯、首席执行官CEO顾维灏、首席交付官CIO甄龙豹、首席运营官COO侯军,当这几位领导站到台前时,我们发现,除了刚刚官宣的CEO顾维灏外,其中有两位的面孔也并不陌生——去年12月30日,长城智能驾驶战略升级发布会上,张凯和甄龙豹都曾出席,而当时他们的title也都挂着“长城汽车”四个字。
从左至右:首席运营官COO侯军、首席执行官CEO顾维灏、董事长张凯、首席交付官CIO甄龙豹
四位高管亮相,有两位都来自长城,不难看出,虽然如今已经独立运营,但在这家由长城汽车先进技术研发部孵化而来的公司体内,“长城”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不过,尽管如此,在公司产品和战略的介绍中,我们却也能清晰地体会到毫末智行血液中蕴藏的野心,虽然只是一家刚刚Pre-A轮融资的企业,但他却已经将自己和waymo、cruise等企业放在了一起,希望能“以零事故、零拥堵、自由出行和高效物流为目标,助力合伙伙伴重塑和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的出行和物流方式”。
长城是股东,也是客户
正如上文所言,现阶段谈到毫末智行,长城汽车依然是无法绕开,且最主要的部分。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背后的资金占比上,同样也体现在其内部的组织架构和产品方面。
比如,在分工上,作为董事长,目前张凯主要负责公司的战略部署;公司的管理经营,以及AI技术这一部分,由顾维灏承担;商业战略和生态建设,主要交由侯军负责;而包括交付在内的所有产品归口,则都由甄龙豹管理。
同样,在产品方面,毫末智行未来5年的产品发展规划,几乎也都是围绕着长城“331战略”的时间点展开的。其首个针对乘用车自动驾驶领域的产品小魔盒1.0版,将搭载于4月份即将SOP的摩卡汽车之上,具备L2+级自动驾驶能力;9月份,能够提供更加安全的,L3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产品,将出现在长城的另一款汽车之上,而据介绍,这也是行业内首个实现全冗余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到2022年下半年,利用高通更大算力的芯片,一款能够实现局部L4级能力的辅助自动驾驶产品也将随之投入使用。
长城负责战略和产品,技术和生态的构建交由拥有互联网背景的人来管理,这或许就是当下的“毫末模式”。
“长城汽车是我们最大的股东,也是我们现在最大的乘用车客户。”随后,顾维灏在发言中,用了这样一句话,更加准确地概括了二者的关系,“长城汽车是中国SUV的领导者,每年销量在100万辆以上,如果我们的产品逐步应用在长城汽车上,我们的规模就会很快拓展,有了规模之后,对于人工智能来讲就会更加的友好,能够做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背靠长城这棵大树,毫末智行不仅能够在资金方面得到充分保障,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够共享到前者每年百万量级的自动驾驶相关数据,这对于一家智能驾驶公司而言,可谓是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这种“汽车主机厂+科技公司”的发展模式,顾维灏认为,“能够将传统汽车行业和科技公司二者之间的行业壁垒转化为优势,实现互补”,为自动驾驶行业发展模式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低速车、乘用车、智能硬件”三步走
虽然Robotaxi近期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潮,但顾维灏认为,这个行业还是将按照“从低速到高速、从载物到载人、从商用到民用”的规律递进、向前发展,为此,他提出了“风车战略”:利用成本和规模优势,基于数据智能,从乘用车、低速无人车生态平台和智能硬件三个方向进行布局。
“我们先从载人、辅助、高速自动驾驶的点开始,就像我刚才讲的小魔盒1.0、2.0,这个产品在进行的同时,我们也探索了低速载物的商用无人驾驶,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小摩驼的产品形态。等到小魔盒和小魔驼这个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也会适时的拓展高速载人Robotaxi这样的产品。”
换句话说,具体到产品上,辅助驾驶要做,低速物流车要做,最后Robotaxi也要做。这比起业内大多只关注于一个领域的企业而言,毫末智行涉猎的可谓“又大又全”。
之所以布局如此广泛,顾维灏表示,主要是基于四个原因,“首先,是自身定位,我就是想做自动驾驶的产品。第二是与自动驾驶的落地规律有关,什么产品可以率先落地,我们可能都会去尝试。第三,什么样的产品能带来更大的数据回报,我们就选择什么产品。第四,跟商业回报(也有关)。”
不过,虽然涉猎广,但在具体产品的研发和推出上,毫末智行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比如,上文提到的,在乘用车方面,其提供的小魔盒1.0和2.0版本,便是覆盖了L2+、L3和局部L4能力辅助自动驾驶的产品。而据透露,小魔盒系列的产品,目前除了确定要供给长城旗下的车型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主机厂在与其进行沟通。
而在低速物流车方面,毫末智行则提出了“5S”的服务模式,覆盖FAAS(工厂服务)、IAAS(供应链和硬件服务)、PAAS(系统工具服务)、VAAS(车辆服务)和MAAS(运力服务)。基于这五层服务,毫末智行提出了“成为低速车平台的生态助力者”的概念。
所谓生态助力者,侯军解释,因为今天的低速物流市场还远远没有到一个相互竞争的年代,而是携手同行,共创蓝海的年代。“我们希望把我们的能力与我们包括客户、合作伙伴,友商,政府,甚至全球生态都联合起来,真正用低速无人车这样一个产品或者说这样一个生态,来为出行,物流提供方便。”据侯军现场透露,围绕着这五个不同方面,目前已经有很多“大厂”与毫末智行签订了合作协议。
而当被问到何时能够实现盈利时,基于这样双线布局,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划,张凯表示,“在两到三年内,毫末智行实现盈利肯定没有问题。”
“智能”独立,为长城插上起飞的翅膀
事实上,近两年,围绕着长城,有关“独立运营”的新闻不在少数。尤其从2018年开始,长城零部件业务的独立便走向了“高潮”。
2018年2月,动力电池业务独立为蜂巢能源;6月,汽车座椅和内外饰制造业务独立为诺博汽车,动力、传动、电驱和转向系统独立成为蜂巢易创;同年9月,底盘、压铸、装备三大板块业务独立为精工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板块独立为上燃动力;2019年4月,氢燃料电池业务独立为未势能源;而同年11月,自动驾驶业务独立,毫末智行成立。
可以看到,与同为自主品牌巨头的吉利“买买买”不同,长城近两年开启了“分分分”的战略,从底盘、动力系统、内外饰,到三电,再到自动驾驶,可以说,几乎关乎一辆汽车的所有核心业务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虽然目前长城依旧是各家公司的主要客户,但独立运营的举动,却已经有了回报。长城汽车2020年中报显示,其旗下几家负责传统零部件业务的公司,在去年上半年实现了39.56亿元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占比整车销售额的12%。
如果说零部件业务的独立运营,已经让长城尝到了甜头,那么此次,正式开始走向台前的毫末智行,则直接将这家公司推向了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事实上,从最近一段时间科技巨头纷纷官宣造车的消息就不难看出,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智能网联汽车逐渐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关注重点。在这个百年不遇之大变革的当下,面对着造车新势力与跨界巨头的双重压力,传统车企的压力与挑战正与日俱增。也正因此,“加快转型”便成为了这些“恐龙”们活下去的统一主题。
而现阶段,把核心业务逐个拆分,化整为零,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毕竟,一艘“航空母舰”掉头的成本太过于大,但小巧而灵活的“先遣部队们”却可以很快行动,帮助巨轮探清方向。
正如毫末智行的存在,就是长城向智能网联市场探出的一根利剑,一旦毫末智行能够成长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头部公司,那么其不仅能在技术层面更好地反哺长城,同时也能为“长城汽车”插上起飞的翅膀。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王蕊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141246
本文版权为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违反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1700118019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