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狂人”们的争霸,从地表冲上了云霄。
李书福终于按捺不住“上天”的冲动了。3月3日,吉利卫星项目在李书福的老家浙江台州启动,预计年内发射两颗低轨卫星,首个脉动式模块化卫星智能AIT(总装基础测试)中心也将落成。
不同于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侧重通讯服务,李书福的低轨卫星主要为高级别智能驾驶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这是吉利“天地一体化”战略的一环,即立足航天技术,与智能制造、未来出行、大数据等行业融合。
李书福想“上天”筹划已久,在近两年更是加速布局。
2018年吉利便已投资了航天科技公司时空道宇,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人民币,是吉利科技集团的一级新兴战略子公司,董事长为李书福。2019年,吉利又投资了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再次验证了李书福要“上天”的想法。
来源/吉利汽车官方
卫星项目是李书福“上天”的又一大胆尝试,在他看来,这才符合“万物互联”的趋势。
01
追赶马斯克?
在李书福之前,一手造车、一手“造星”的只有马斯克。
2015年1月,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正式提出星链星座计划,12000颗低轨道卫星将全世界连成一张网,为全球每个角落提供比现有光缆快50%的网速、容量达1Gbps、延迟低于25ms的宽带服务。2016年9月,马斯克提出了登陆火星的计划,并在今年1月17日推特发文表示,到2050年,SpaceX将有能力送100万人登陆火星。
相比马斯克登陆火星的野心,吉利“造星”的目的似乎并不那么激动人心。
李书福的卫星计划依然回归出行业务,旨在提升用户智能出行体验,打通立体化的智慧出行生态。卫星项目的建设,也是借鉴汽车行业的总装工艺,具有模块化、柔性化、智能化等固有特点,以满足不同型号规格的卫星总装与测试。
除了吉利自有的战略,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的场景化应用。
可见,单车智能、车路协同已是实现汽车智能化的“初级装备”,与卫星网络交互的系统化定位,是智能汽车必备的“升级包”。
吉利此次“上天”并非心血来潮,也不在意图追赶马斯克的卫星业务,而是布局自动驾驶战略的一环,推动移动交通出行生态的建设。
台州吉利卫星智能AIT中心/吉利官方
02
争夺入场券?
高精定位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入场券。
未来的汽车将成为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智能空间移动终端,吉利布局低轨卫星将为高级别智能驾驶提供系统化定位服务,解决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定位问题。
导航增强助力智能驾驶/吉利官方
无论从精度还是覆盖面和全方位协同上,自动驾驶所需的高精度地图与传统地图完全不同。民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GPS系统的定位精度在5到10米,无法用于分辨车道相对关系,精度也不能覆盖自动驾驶所需场景。
在无人驾驶场景中,需要绝对精准定位且低延迟才能保证驾驶安全,因此对高精地图要求达到0.5厘米级和毫秒级协同更新。若没有低轨卫星一体化服务地支撑,无人驾驶或将无从谈起。
低轨卫星在导航和车联网方面将与吉利汽车形成较强的协同效应。作为中国首家自主研发低轨卫星的汽车企业,吉利通过太空基建率先“占坑”,意在推动其科技转型。
相比特斯拉星链计划覆盖全球的通信体系,吉利的卫星项目偏重导航功能,通过低轨卫星星座向用户广播导航增强信息,低轨星基增强技术能够发挥星座全球覆盖和信号链路增益大的优势,和感知系统、计算系统、通信系统等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实现厘米级定位增强服务。
无论是通信,或是导航服务,都将助推汽车产业朝智能化方向转型。李书福与马斯克在低轨卫星领域势必将正面竞争。
来源/吉利集团官方
03
“天空之争”
科技出行领域正在上演一场“天空之争”。
现有GPS已无法满足交通行业的高度智能化发展,高精度的卫星导航与通讯系统将成为交通行业的必备技术。
早在2014年,国家相关政策地放开标志着中国商用航天事业的起步。《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据摩根士丹利预测,航天业的规模将从2016年的3500亿美元增长至2040年的超过1.1万亿美元,其中一半的增长将源自新型互联网卫星。《2019年太空报告》显示:商业性的太空产品和太空服务在2018年创造了2291.7亿美元的价值,而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支持行业又创造了996.9亿美元的收入。
商业航天作为技术创新性强、经济质量效益高且军民属性兼备的新兴业态,将在出行交通领域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
吉利入局商业航天,即是看准了智慧交通与科技出行的战场不再局限于地面。
据普华永道预测, 2030年,中国市场自动驾驶汽车中60%将实现无人驾驶共享出行模式;美国、欧洲和中国共享出行的市场价值将达到1.5万亿美元(约合100368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2017~2030年)约24%。若打通航天与智能出行的业态,车企将跳脱出“汽车硬件”的束缚,柔性化地适应跨界挑战。
与戴姆勒共同投资的城市内点对点低空出行企业Volocopter/吉利官方
从专注于地面出行到低空出行,从研发车联网系统、车载芯片到布局低轨卫星,吉利试图打破身上的标签,淡化传统制造的角色,通过卫星通信网络、卫星数据应用、高精时空服务等领域,逐步实现向创新型科技集团转型。
即使吉利近年来越来越颇受市场认可,但要打破对吉利“四个轮子+两个沙发”的固有印象,实非易事。
此次李书福将战场搬到了“天上”,意味着车企未来的PK不再是局限于销量之争,而是战略与生态的对抗。
04
“第二曲线”的风险
不论是吉利“上天”,还是特斯拉的”物种入侵“,汽车产业的变革逐步大胆起来。
“科技创新与变革正在驱动汽车企业向创新型科技公司转变,吉利汽车正在加速转型成为全球创新型的科技公司和智能出行公司。”在2月24日吉利ICON新车发布会上,吉利汽车CEO安聪慧明确了吉利的目标。
与其说是转型,不如说是23岁的吉利为了踩准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
李书福自拿着1亿元造车以来,便不按套路出牌,被行业人士戏称“不守规矩”,如今这一举措更验证了李书福是“规矩破坏者”。卫星项目成为了他打破规则的又一个“锤子”,但在李书福眼里,这是吉利突围“新四化”的关键,他的吉利帝国多一张“底牌”,何尝不可?
当车企撕掉固有标签,开启转型之路,迎面而来的是风险,是未知,也是阵痛。
制表人/亿欧汽车分析员 郝秋慧
真正实现“天地一体化”智能联动显然需要更深层次的研发与探索,吉利长久的试错过程在所难免,推动未来出行变革的宏大愿景远非一颗卫星发射之功。
吉利的科技转型虽有“筹码”,仍任重道远。
与科技基因的特斯拉不同,吉利是传统的造车企业。吉利2019上半年,生产及销售汽车、汽车零件及相关汽车部件的营收为471.3亿元,占比高达99.1%,若要朝科技领域转型,势必会在原有的汽车业务研发层面,再次加大投入,以打破原有的边界,推动新兴业务的增长,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二曲线。
这一举措的背后,或将影响资本市场和股民对吉利长期发展的判断。毕竟,转型非一夕之事,吉利的探索之路将无限拉长。牺牲短期利益的同时,也或许意味着企业市值更大的增长空间。
想“上天”的李书福,将带着千亿市值的吉利汽车踏上一条探索未知之路。
来源:亿欧汽车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pinglun/110685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