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无限光明,就是找不到出路。”这句话不仅能用来形容趴在玻璃前的苍蝇,同样也适用于曾经火爆一时的自动驾驶领域。
说是“曾经”,其实也不过4年而已。2016年,Waymo横空出世。这家只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估值从“百亿美元到千亿”的公司,一下点燃了市场的热度。于是,在“成为下一个Waymo”的梦想指引下,Cruise、ArgoAI、Zoox、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地平线、等初创公司便如雨后春笋一般,成为资本追捧的热点。
同样,在这股浪潮的驱使下,国内外所有主机厂,几乎也无一例外地开始了“自动驾驶”的研发与布局。
“随便一家自动驾驶公司都能拿到融资。”有媒体甚至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市场盛况。
然而,这样的景象却没能维持太久。当发现“概念”久久没有“盈利”的能力,“无人驾驶”便很快成为了过气网红,被淹没在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风口之下。
于是,倒闭,被收购,裁员便成为了近两年,自动驾驶领域的新“风潮”。而如何快速实现商业化落地,也成为了所有企业最关心的课题。无论是已经枝繁叶茂的主机厂,还是跨界而来的科技公司,也纷纷开始了落地路径的尝试。
商用车或许最先实现商业化落地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一条条无形的“鄙视链”开始充斥着社会:逛b站的鄙视刷抖音的,刷抖音的看不起刷快手的;看美剧的鄙视看韩剧的,看韩剧的看不起看国产剧的;甚至连看球都有一条鄙视链,意甲>英超>西甲>德甲>法甲>中超>中甲……
自动驾驶领域自然也不会缺席,比如当下就有着这样两条比较公认的鄙视链:站在技术角度来看,Robotaxi>公路物流>限定区域通勤;而从商业化实现方面来看,则完全相反,限定区域通勤>公路物流>Robotaxi。
显而易见,虽然Robotaxi认为其余两种场景过于简单,没有挑战,但站在商业化的角度来看,限定区域内通勤却无疑能够最早实现商业化落地的愿景。
以重卡为代表的商用车便是其中最好的代表。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是技术成熟度,环境复杂程度,市场认可度,还是法律法规方面,在自动驾驶落地的问题上,商用车都有着先天的优势。
毕竟,不载人的商用车有着更多“试错”的机会,而且由于有着非常固定的工作路线,无论是数据收集,还是基础配套设施的搭建,商用车都有着更为合适且简单的环境。
更重要的是,比起乘用车多元化的使用需求,自动驾驶对于商用车企业而言,也有着更大的价值,尤其体现在人力成本之上。
一汽解放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汉杰就曾表示,“商用车本质上是生产资料,其用户对使用成本更加敏感。如果商用车应用自动驾驶技术,虽然购车成本有所增加,但在5年左右的车辆使用周期中,2-3年就能把钱赚回来。”
更省钱,无疑成为了商用车自动驾驶落地的最好动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早在2018年4月,一汽解放J7就在青岛港口展示了自动装载货物、行驶、转向等38项港口常规作业动作,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的介入。
2019年1月,中国重汽旗下的两款无人驾驶车型,更是在山东省内第一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中,完成了道路行驶,精确停车,集装箱装卸等指定动作,实现集装箱从岸边到堆场的全程自动驾驶。而据了解,目前其旗下的HOWO-T5G电动卡车,也成为了全球首台实现商业化运营的车辆,在天津港已经累计实现超过24个月的无人驾驶运营作业。
而今年,可见的案例还在逐渐增多。例如,科技企业图森未来宣布,L4级自动驾驶货运卡车正式进入港内集装箱无人驾驶运输市场;由苏宁物流和智加科技联合推出的首辆自动驾驶重卡车型,也在上海物流企业园区内开始试运行;而京东自研的L4级别自动驾驶重卡,也在商业化的进程中不断推进……从港口到物流园,再到较为封闭的高速路段,重卡自动驾驶的脚步正一步步稳步向前。
而在其中,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成功兼顾商乘市场的比亚迪而言,自动驾驶技术更是无需多言。
早在2018年春晚的珠海分会场上,比亚迪无人驾驶车队及纯电动双层大巴在港珠澳大桥上缓缓而来的场景,已经让全球举目。而在2019年,比亚迪无人轻轨的研发成功,更是将自动驾驶从地面带向了“云端”。最快可达80km/h的时速,仅为地铁五分之一的造价成本,这辆直冲云霄的“飞车”同样代表着未来。
2020,开启Robotaxi商业元年
这一边,最容易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商用车已经先行一步,而那一边,站在技术至高地的Robotaxi虽然晚了几步,但在今年却也终于迎来了规模化运营。虽然仍旧被限定在了一定区域内,但对于自动驾驶行业而言,这也是有着质的飞跃。
只在8月份,就有5家企业发布了其Robotaxi运营的进展,其中还不乏有一些全新的面孔。
首先是Auto X在8月17日宣布,正式向上海用户开放Robotaxi叫车服务,用户在指定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内,可以通过高德打车呼叫Auto X自动驾驶出租车,而且无需支付费用,可无限次呼叫。目前,每辆车内仍然配备一名安全员,副驾驶位无工作人员。
随后,8月19日,曹操出行便表示今年下半年,将杭州的自动驾驶车队扩大至10辆,并接入曹操出行APP,且预计到2021年,将推出自动驾驶网约车试乘服务。
在这个8月,作为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先锋,百度也在京津冀地区开启了第二阶段的载人测试。21日,Apollo Go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在河北沧州上线。24日,百度Apollo也获得了北京市自动驾驶第二阶段载人测试通知书,这也意味着,历经大半年时间的小范围载人测试,百度Apollo正式开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载人应用示范。
在科技公司相继取得突破的时候,更有号召力的主机厂也正式“下场”了。25日,东风公司与武汉开发区签约自动驾驶领航项目,接下来东风将联合AutoX、元戎启行、驭势科技等企业,在武汉开发区建立全国最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队,从2020年到2022年,逐步投放自动驾驶汽车不少于200辆。
而就在两天后,大众汽车集团也获得了合肥市首张自动驾驶车辆测试牌照,且服务车队“奕秒”,预计在9月初开始在合肥市海恒社区开启以优化用户服务体验为目标的道路测试,在学校、商超、公园、医院等功能辖区内,为当地居民提供出行服务。
除此之外,在今年,滴滴、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也相继开启了不同程度的公开道路载人服务。
从百度到滴滴,从主机厂到初创公司,从广州到长沙,再从上海到北京,Robotaxi在国内显然已经多点开花,而今年也成为了Robotaxi商业化运营的元年。
有投资机构预计,到2030年,Robotaxi的市场预估规模将达到1.2万亿-4.4万亿之间,同时比起态度相对保守的整车厂,以科技公司主导的Robotaxi市场将有望以更快的速度落地,以拉动产业快速前行。
其中,有东风汽车和阿里创业基金加持的AutoX,则是众多初创企业中,十分亮眼的一个。虽然仅仅成立4年,但AutoX却已经交上了非常漂亮的成绩单。不仅于今年4月,在上海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中心,同时还在不久前获得了全球第二张加州无人驾驶牌照(可载人),仅位于Waymo之后。
而这张牌照也就意味着,AutoX目前已被允许全无人载客,无需安全员,也不需要进行远行操控,同时车速可达到每小时45英里(约每小时72公里)。
由此可见,在多家科技公司和主机厂共同的努力下,无论是更容易实现商用化落地的重卡,还是占领技术高地的Robotaxi,都将在今年,向前迈进飞跃的一步。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王蕊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jishu/124929
本文版权为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违反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1700118019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