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欧盟 “反补贴”引发贸易危机?美国还要限制进口?

欧盟 “反补贴”引发贸易危机?美国还要限制进口?

西游社

自去年9月以来,欧盟向中国出口到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之事被谈论已久,不知事件在2024年会有何定论?本月,新加坡《联合早报》又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拜登政府正在考虑采用关税以外的方式,限制对中国“智能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进口。

这场贸易危机会有转机,还是会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国新能源汽车如何应对欧美贸易保护?

想要找到答案?我们先来看一张图,了解一下事件起因与进展:

2023年9月13日,当中国汽车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大出风头”后不久,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宣布,计划对中国出口到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调查依据为“中国汽车…价格之所以低,是因为获得了巨额的国家补贴,而这正在扭曲我们的市场。” 10月4日,欧盟发布公告,决定发起反补贴调查,引发业界哗然。

其实不仅是“反补贴”调查,早在同年7月,欧盟就正式发布了《新电池法案》,这是首个以法规形式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涵盖了电池生产、使用、再利用和回收各阶段。

随之而来的10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启动试运行,欧盟将对从境外进口的特定产品要额外征收碳边境调节费用,产品覆盖范围包括电力、钢铁、铝业、水泥、化工、氢六大行业。

可以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和《新电池法案》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规则壁垒和贸易壁垒,是比”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更软性的一种贸易保护机制。但如果能够积极应对,构建与发达国家通用的规则,例如加紧布局碳市场,加快新能源电池管理领域标准的制定,反而能在更大范围内提升我们应对国际规则壁垒的能力,提升竞争优势。

01

是真的“不及欧洲”,还是“他们慌了”?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搅动了原本的国际汽车市场格局。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出口量达107万辆,同比增长58.1%。当时正值疫情之后,中国首个A级车展——上海车展期间,数据一出,中国国内一片欢欣鼓舞,却给了欧美日韩汽车制造商们重要的一击,他们没有想到,经历了一个疫情,怎么国际汽车市场格局突然就变了天?

冯德莱恩曾提到“电动汽车关系到我们的环保经济,在欧洲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欧洲对电动车竞争持开放态度,但不接受‘向下竞争’。”可见,这位欧洲老政客仍然自信地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产品及其代表的电动汽车产业链生产制造商所构成的电动汽车市场是一个“不及欧洲”的市场。

不管冯德莱恩愿不愿意相信,至少,不少的外国车企高层、行业人士已经慢慢在接受并肯定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及中国制造商们近年取得的成绩了。这一次,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真的让外界“弹眼落睛”了!

也是这时候,中国的电动汽车开始让一小撮欧洲人惧怕了。但当时,我们还只是在自家门口秀肌肉,相对来讲,市场的硝烟还没有被点燃,欧洲人也是惊讶多过惊吓。然而,随之而来的9月,慕尼黑车展上,这几年在国内市场积攒了大量实力和热情的中国电动汽车厂商,以无比的热情想要跻身于高手如云、曾经仰望的欧洲市场时,受到大量参展观众的肯定,以及当地经销商们的追捧时,事情的发展比他们预料地更戏剧化。

9月10日车展结束,中国参展商还没来得及一脚踏回国内,还喜滋滋地沉浸在第一次大规模出征欧洲市场收获的赞扬时,9月13日,欧盟就给了当头一棒:宣布将对中国出口到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虽然此前,就有关于欧盟将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口施加压力的传闻,但是,这未免来得有些太快了!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9月16日刊发的评论则将欧盟此举称为“欧盟的惊慌反应”。报道称,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可能在不经意间引发一场欧中贸易战。

所谓“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与保障措施调查合称“两反一保”,同属于WTO框架下的贸易救济调查,其法律基础来自于WTO《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反倾销协定》)和《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反补贴协定》)。是当进口产品以倾销价格或在接受出口国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低价进入国内市场,并对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的情况下,世界贸易组织允许成员方使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

其中,“反倾销调查”针对企业产品出口价格是否低于其正常价值(normal value),对进口国同类产业造成损害,对于“反倾销”的措施是对倾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或进行价格承诺;“反补贴调查”针对企业是否受到补贴,进而侵害了进口国同类产业的利益(例如,针对产品或出口提供的财政支持或信贷支持,使企业能够进一步压低价格,直接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于“反补贴”的措施则是限制进口或征收反补贴税。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相关执行程序,“反补贴调查”必须在启动后的13个月内实施措施。临时措施必须在不迟于9个月内实施,如果法律允许,在随后的4个月内将实施最终措施。据知情人士向彭博社透露,此次“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可能需要持续长达九个月的时间,可能会导致欧盟将向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征收更高的关税,可能接近于美国已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的约27.5%的关税。

从过去十几个欧盟对中国输欧产品的终裁反倾销案例来看,税率平均约为50%。并且一旦“双反”关税开征,最少将持续五年(还可能通过复审继续延长)。但从欧盟内部的各国汽车制造商角度出发,要完成“双反调查”的闭环组合拳似乎难度较大。

02

从汽车贸易局势,

看欧盟急于启动调查的原因

为什么欧盟要启动“反补贴调查”?又为什么要在慕尼黑车展一落幕就急于启动呢?

从目前的国际贸易局势来看,排除仍在“冷冻期”的中美贸易(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书》的相关规定,整个北美被视为一个共同市场);目前以低端车和二手车为主的非洲市场;存量市场小也相对闭塞的日韩市场;以及市场格局相对混乱、军阀割据且中国燃油车已经在十多年前有过小辉煌的南美市场;气温寒冷不适宜大规模应用电动汽车同时也不缺油汽的俄罗斯及中亚五国,那么欧盟这块既有消费能力又有统一大市场的香饽饽,一定是电动汽车的兵家必争之地了。至于近年发展迅速的东盟市场,虽然很有挖掘潜力,但是相对高昂的电动汽车售价在当地与传统燃油车相比,价格上处于劣势,同时东盟当地油价相对低廉、充电基础设施落后,民众购买电动车的意愿不强。所以,对于制造商来说,东盟较近的地理位置、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目前相对宽松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似乎更适合作为生产制造基地而非作为主要目标销售市场来考量。

综上所述,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电动汽车海外销售的主战场在欧洲了。慕尼黑车展,中国电动车集体出海的欧洲首发站,就像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萨姆特堡,打响了中国电动车走向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第一枪。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据乘联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的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过了亚洲和北美市场。

正因为欧洲市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主要目的地,也正因为中国产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上越来越高的市场份额,令欧盟下定决心进行这一“反击”,保护新能源汽车市场,给本地制造商们更多的生存和成长空间。车展只是导火索,而国家和地区间一如既往的经济较量和利弊权衡才是核心!

03

白兰地,也能算大棒?

2024年1月5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报,表示收到中国酒业协会的申请,要求对原产自欧洲的部分相关白兰地酒,展开反倾销调查。此举被认为是中国政府对欧盟针对中国电动车“双反调查”的反击。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因为类似的情况其实并不多见,原因非常简单:我国不是白兰地酒的主要生产国,没有多大的国内市场需要保护,我国的白兰地市场主要来源于大量的进口欧洲白兰地。所以几乎可以肯定,这种“反倾销调查”,是非常精准的回击。

更直白一点说,欧洲生产白兰地酒的国家很多,但最著名的就是法国。

所以,所谓的欧洲白兰地,这个矛头指向谁,大家一看便知。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欧盟重要成员国法国的态度,或对整个事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23年6月,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发表的名为《法国向欧盟施压威胁对华贸易战》的文章中提到,法国官员和法国汽车行业认为其电动汽车产品面临来自中国竞品的直接竞争,因此长期以来一直主张对他们所认为的“不公平竞争”采取更严格的限制。其他西方媒体此前也曾大量报道,欧盟之所以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展开反倾销调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法国在内部推动。

所以,中国这次针对从欧盟进口的相关白兰地酒展开反倾销调查,就耐人寻味了。从贸易额的角度来讲,白兰地销量有限,占中欧贸易额的份量也少,就算中国针对该项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了,对于中欧贸易的整体也影响较小。所以呢?不是中国政府真的要向欧盟下手,而是传达一个信息:你们了解我们的善意了吗?赶紧适可而止吧!法国老弟,你别再上传下跳了,给你个礼尚往来,就当是警告,再不收敛点,咱也不会客气。

其实,欧盟内部对如何应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仍存在分歧。

自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展开反补贴调查以来,欧洲舆论对此表示担忧,有评论认为欧盟委员会此举是在“玩火”。严重依赖中国市场的德国车企更是表示反对,认为欧盟的保护主义措施很可能“适得其反”。德国《巴登日报》此前的评论文章称,在电动汽车领域,欧洲车企确实跟不上中国车企的步伐,但是以反倾销为由对中国电动车征收惩罚性关税,并非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正是因为了解到欧盟内部的分歧,有勇有谋的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对于此一事件,在官方回应中,已经一改此前的 “高度关切”、“强烈不满”和“指出欧盟此举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之后,没有再提及“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这样的字眼,态度也趋于缓和。在彭博社2023年9月17日的一篇以《中国回避与欧洲在电动汽车调查上的对抗》一文中,指出“中国政府避免在可能的制裁问题上发表咄咄逼人的言论”。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亚洲项目政策研究员Alicja Bachulska表示:“北京意识到,它迫切需要修复与欧盟的关系。”她说“这个亚洲国家越来越注重保护主义和安全的经济政策,这就是为什么它的措辞相对温和。”可见,欧盟也逐渐意识到了来自北京的善意。

中国政府,也是懂大棒和胡萝卜的。白兰地,连开始都算不上,最多只能算试探。

04

欧盟贸易保护思潮缘起何处?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德国和法国在“反补贴”一事上存在分歧,但欧盟内部普遍认为,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上的价格比当地车型低了约20%,给欧洲汽车制造商生产低成本电动汽车带来了压力。所以,欧盟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内功不足,“双反”来补。

客观来讲,这一场“反补贴调查”,最终的结局可能是欧盟适当地提高对于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减小原产于中国的电动车和欧洲车的价格差。

有趣的是,这项反补贴调查由欧盟委员会发起,并非来自任何行业投诉,正值欧盟应对与中国本已紧张的关系之际。自俄乌战争以来,北约与俄罗斯的矛盾激化,也使得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处于微妙之中,欧盟也在努力减少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其第一贸易伙伴的依赖。2023年年中以来,欧盟在贸易问题上一直和中国过去,有一种思想在泛滥——欧盟认为中欧贸易顺差过大,急于改变。欧盟贸易专员在来中国前的讲话中提到:“去年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3960亿欧元,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的贸易逆差。”

据证券时报报道,在2023年9月新德里举行的G20峰会间隙中,冯德莱恩也曾表达出对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崛起的担忧。中国总理李强也在G20峰会期间与冯德莱恩会面时,积极敦促欧盟为中国企业提供非歧视性环境,并敦促稳定中欧关系,以“对冲”全球不确定性。

2023年12月7日,第24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中欧峰会)在北京举行,这是2019年以来中欧领导人的首次线下会晤,又正值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中欧领导人对话机制建立25周年。本次峰会上双方领导人明确表达了稳定和推动中欧关系向前的战略信号。双边校准定位认知,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外界对于中欧关系趋冷的质疑,希望能为欧盟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双反调查”产生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在对于汽车发源地的欧洲,中国车企在欧洲汽车市场的高歌猛进引来了欧洲的不安,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当欧洲领导人看到欧中贸易逆差超过4000亿美元时,接受不了这种所谓的“失衡”,心态崩了,一时慌了,拿电动汽车开刀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如果他们冷静下来想一想,欧盟的此番操作,似乎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因为中国新能源补贴在2022年底已经完全退出,且出口欧洲的中国车价格普遍较国内售价翻倍,欧洲车售价那么高,到底是中国补贴多了,还是中国产业链竞争力变强了?不知欧盟大张旗鼓的调查,在内部都没有明确和统一意见的情况下,所谓的调查理由也极其牵强,届时该如何收场

如果欧盟能客观看待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而不是随意动用单边经贸工具来阻止或提高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在欧销售成本,或抬高中国企业在欧发展和经营的成本,而是积极促进双向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的优质中国企业到欧洲进行投资,为中国企业在欧洲发展提供非歧视性环境,快速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共赢,通过对话来解决欧中贸易间的“不平衡”,平等、透明地处理中欧电动车价格差距这一矛盾,减少国际局势的紧张和动荡,将会是欧洲和中国人民共同的福音。

反过来,对于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欧美国家出于本国利益考虑,采取或柔和或激进的贸易保护行为,也是可以理解和预测到的。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应对,构建与发达国家通用的规则,加紧标准的制定,完善市场的管理和调节机制,提高我们应对国际规则壁垒的能力,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动力,反而能促进我们修炼内功,提升国际竞争力。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西游社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220941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144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