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空头“围猎”商汤科技,大模型上车还稳吗?

空头“围猎”商汤科技,大模型上车还稳吗?

文:谈擎说AI 作者:Crazy

智能座舱大模型亮相慕尼黑车展两个多月后,商汤科技遭到了机构做空。

11月28日,美国做空机构灰熊发布针对商汤集团的报告,声称商汤科技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人为地(非)智能地夸大了收入”,消息一出,商汤科技港股应声大跌,股价一度下跌9.7%。

当天收盘,商汤科技股价下跌4.86%,总市值458.52亿港元。

11月28日,午间,商汤科技在港股发布公告表示,报告并无依据,该报告并无依据,且包含无根据的推测及误导性结论和诠释。并且保留采取适当行动的一切权利。

这不是商汤科技第一次被机构做空。2022年,空头机构capitalwatch就曾发文,声称商汤有通过关联交易夸大营收的问题。

有意的是,在遭灰熊机构做空前的几个月,商汤在港交所发布公告,阿里方面已经已有序售出其持有的所有商汤B类股份,投资超过五年之后,阿里已经“清仓式”套现离场。

空头机构“拷问”商汤科技:“伪造收入、核心业务增长乏力”

与2022年的那一份沽空报告相似,此次沽空机构依旧把矛头对准了伪造收入上。

根据Grizzly Research LLC(灰熊)的沽空报告,针对商汤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伪造收入以及核心面部识别业务缺乏增长动力两个方面。

据悉,该沽空机构指出,根据一份北京市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江苏精仪达科技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的民事裁定书,商汤曾经在2019年11月17日将1024.5万元的货款付给新泽尔公司精仪达公司,次日,精仪达公司又将此款项汇付给上海易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人民法院认为,商汤公司、精仪达公司及上海易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之间的交易为循环贸易。

沽空机构提到,根据另一案件信息,新泽尔公司苏彩通等与四川长虹佳华信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中,通过多步操作最终在形式上形成新泽尔公司向长虹佳华购货310万元,货已收而款未付清的闭合式循环。

此外,沽空机构认,财务上减值拨备数字过大也是危险信号。

数据显示,到2022年12月31日,商汤科技的贸易应收款为78亿元人民,2023年6月30日,贸易应收账款总额为77.26亿元,贸易应收款中减值拨备占比从33.1%至37.8%,

相比灰熊的沽空报告,2022年CapitalWatch的矛头主要集中在关联交易上。据当时的沽空报告,CapitalWatch的分析师团队调查后发现商汤有两宗可疑的关联交易,一个是关联公司软银,作为C+轮融资投资商汤科技的股东之一,2020年商汤科技向软银的销售额高达1.879亿元人民币,为当年总收入的5.5%。

此外,软银子公司JapanComputerVisionCorp.(JCV)曾经在2019年5月注册,同年8月30日便与商汤科技签订分销协议,成为商汤科技的代理商,并且在2020年就为商汤科技带来1.64亿元人民币收入,收入贡献速度很快,不合常理。

彼时,沽空机构还质疑,阿里云是商汤科技第一大客户,同时也是第一供应商。

根据上市时披露的招股书,“一间云计算公司为我们于2018年的五大客户之一,亦为供货商。于2018年、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6月30日六个月,我们向该公司的销售额分别占我们总收入的8.7%、1.2%、0.1%及0.5%。”

根据当时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18年商汤科技向阿里云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以及购买物业、厂房、设备以及无形资产支付的费用占采购总额39.1%。沽空机构还提到,阿里云之外,多家公司既是商汤科技的客户也同样是商汤的供应商,重叠身份情况常见。

此次灰熊发布的沽空报告中,还对比了商汤两个主要业务部门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同比下降的营收数据、来自政府合同的比例等运营数据,来证明商汤面部识别业务增长困境。

对于沽空报告提到的问题,商汤发言人回应称,“公司关注到该报告,其内容为拼凑的旧信息,包括大量不实陈述和对公司业务的误读。商汤此前已在不同时间点做过回应。”

实际上,这次沽空危机中,商汤科技回应速度很快。

11月28中午,商汤于港交所发布公告,并表示:公司董事会正在审查这些指控,并考虑采取适当的行动来保护全体股东的利益。公司将按照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的适用规则及条例要求适时作出进一步的披露。

大模型上车火热,机构沽空下商汤商业化胜算几何?

遭机构沽空之外,商汤大模型也受到外界质疑。

今年4月份,商汤在技术交流日上向外界推介大模型体系——“日日新”,此后有网友发现,商汤文生图创作平台其中一张展示图片,来自其他网站。

对此商汤回应称,“商汤“秒画SenseMirage”是一个包含商汤自研AIGC大模型和便捷的LoRA训练能力,并提供第三方社区开源模型加速推理的创作平台,旨在为创作者提供更加便利、完善的内容生产创作工具。”

显然,对这份回应网友似乎并不买账。无论是沽空机构质疑营收真实性,还是网友质疑商汤大模型,背后其实都指向一个问题的,就是商业化。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商汤科技2021年上市,上市前,经历了数轮融资。上市之后,商业化的需求似乎也变得更加迫切。

财报显示,2018—2022年,商汤合计亏损437亿。2018年到2022年商汤科技营收分别为18.53亿、34.46亿、47.00亿以及38.09亿。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商汤科技营收出现下滑,营收同比下降了18.97%

接下来,如何推进大模型落地,进一步完成商业化,是商汤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大模型上车,为商业化增长,提供来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为了把商汤大模型产品带上车,早在2021年,商汤科技就曾经发布“SenseAuto绝影”智能汽车平台,进一步成立了绝影智能汽车事业群明确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路协同三大业务板块。

在慕尼黑车展上,商汤科技也展示了智能座舱大模型产品体系,今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商汤也把商量大语言模型和商汤秒画文生图模型与智能座舱场景结合,推销着自己的“大模型上车”的方案。

大模型上车为什么这么重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车企有付费能力,也有实实在在的需求。

大模型上车,除了风口上的资本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驱动因素就是大模型在价值落地后,能够给到行业的估值重塑机遇。

智能时代的主机厂,要么靠硬件盈利,要么靠软件盈利。

软盈利这件事行业嗷嗷了不少年,比方说早期类比手机等消费电子而诞生的车内软件付费思路,或者智能辅助驾驶订阅,甚至车企基于数据价值变现的UBI车险,可谓五花八门,但真正把软盈利这条线漂漂亮亮给拉出来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自动驾驶、大模型,让这事儿有了新的可能性。智能驾驶替代人力,大模型提供新的交互方式和内容,“软盈利”这件事儿,就变得靠谱起来。

2.大模型确实能带来新的价值。

大模型能给汽车带来什么,主要就是智舱、智驾和智造。其实还是主要集中在座舱智能化上,华为对汽车行业的一个最大改变就是把智能化做成了用户的付费点,人们愿意为智能化多掏钱了,这一点极为重要。

集度背后的文心大模型,理想基于大模型算法自研的Mind GPT,再或者吉利AI大模型的功能都是在不断提升智能座舱这个核心卖点,其他车企也不得跟上。

所以,对于商汤而言,大模型上车,无异于一片商业化的沃土,如果能拿下来一部分份额,对提升财务表现,有着重要作用。

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实打实的技术能力。沽空报告一出,市场自然会多了几分疑虑,毕竟在机构沽空之前,商汤自身的业绩表现也确实谈不上好看。

当然,沽空也可能是为了压价,但目前商汤的股价并不高。而对于外界的质疑,商汤似乎需要给出一个答案,对于市场的看空,商汤可能也需要更实质的动作去证明自己。

接下来,大模型上车这场硬仗该如何打?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谈擎说AI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214052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5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