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证券时报记 者采 访了摩根大通中国证券研究部及亚洲汽车行业研究团队主管赖以哲,深入研究汽车行业多年的赖以哲就汽车行业当下热点问题做了解读。
汽车行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入局者也在不断增加,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不断迭代。日前,证券时报记 者采 访了摩根大通中国证券研究部及亚洲汽车行业研究团队主管赖以哲,深入研究汽车行业多年的赖以哲就汽车行业当下热点问题做了解读。
证券时报:在你看来,国家提出新能源车在2025年达到20%的渗透率能否实现?
赖以哲:2025年新能源车20%的渗透率,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保守的,我们预计会到23%。原因有两个,包括成本下降和消费结构变化,这是两个不可逆的趋势。
“十四五”对比“十三五”来说,行业有两个不同的趋势,从过去5年的渗透率来看:2015年的1%到2019年的5%,每年上涨1%,过去5年-6年渗透率成长慢的原因是,充电设施不完善,还有个原因是成本太高,第三是续航里程不长。过去很多车型推出的时候,是250公里-300公里的续航,市场有里程焦虑。用户里程焦虑的临界点是400公里,到这两年,大部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都超过了400公里,里程焦虑渐渐不再是问题。过去几年渗透率上升慢还有个原因是,在补贴方面出现了骗补问题。
过去5年,大部分买电动车的客户,在限牌城市之外,相当部分是B端客户,包括出租车公司、租赁公司。现在客户消费结构出现了变化,出现了很多的C端客户。这和国际头部新能源车企的崛起有很大的关系,这让我们相信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和过去手机的发展情况很类似。智能机的出现让传统手机慢慢退出市场,传统手机到智能手机,和传统汽车到智能汽车,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消费结构的变化。年轻人是在用、在买的消费群体,中国纯电车40%-45%的客户是25岁到35岁的年轻人。现在智能汽车的趋势也类似,以后相关的趋势相信会越来越明显。
另外,未来5年,电池成本的下降也是可以预见的,传统车满油跑500公里的成本,和磷酸铁锂电池满电状态跑500公里的成本,两者整车制造成本可能在2022年到2023年相当,三元锂电池会在2024年达标,这是个很重要的点。
不管是多少的渗透率,在2021到2025年的整个“十四五”规划中,我们认为,剔除掉氢燃料,单从中国的纯电、插混市场来看,预估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约40%的复合成长率。
证券时报:去年以来,全球一众新能源和很多造车新势力的股价大涨,市值比很多传统车企高了不少,如何看待这种市值高涨的情况?
赖以哲:去年以来相关公司股价的大涨,有宏观也有市场的原因。
另外,怎么估值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未来汽车行业走向新能源化和智能化,主机厂以后有两个趋势,第一是,自己开发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第二个是研发能力有限的会找外部合作。第一类公司会投入很多在研发、在自动驾驶这一块,结果如何难以预测,但从投资的角度看,这类公司不再是主机厂,不再是传统的OEM,资本市场不会按传统的估值方法,因为以后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和获利模式要改变。
比如传统车企过去是赚制造的钱,是B2B模式,以后汽车行业越来越多是靠软件获利,虽然现在软件获利模式大家还在探索中,但这是对汽车百年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改变,投资者愿意给的估值和对以前给整车企业的估值是不同的。他们不再是传统的OEM,再按10倍的估值或者几倍的估值可能就不合适了,这些公司的估值本身有着商业模式和赛道的不同,软件获利会渐渐发生。
相关股票去年大涨了一波,但今年2月中旬到4月有过一波下跌,原因是出现了芯片紧缺问题,市场认为没有办法制造这么多汽车,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市场预估了销售的损失。另一原因是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比如上海车展出现了很多其他的新势力造车,行业对未来的竞争格局产生了新的看法。加上之前涨幅很大,因此股价有所调整。
从4月底到5月中上旬,新能源汽车相关股票出现第二次的股价回落,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升,钢、铝的成本对汽车整体成本的影响可能不高,但是原材料上涨,对市场还是有影响的。5月初原材料价格上涨速度很快,后续会对汽车行业获利带来一定的影响。
总体来说,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造车新势力,而且估值同样在传统主机厂之上,这些新势力的成长会比较快。
证券时报:现在新能源车有纯电、混动、氢燃料等各种路线,到2025年预计会发展成何种景象,各个技术路线的优劣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赖以哲:纯电现在大部分是5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电池技术在改变,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应用可能还比较远,可能会到2030年之后,因为现在成本还太高、良率不高,所以使用效率不高。
未来几年,电池成本的下降、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续航里程的提高是趋势,预计大部分新能源车会是纯电。我认为插混式是个过渡性的产品,增程式也可能在未来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燃料电池的成本还是太高,而且需要加氢站,一个好的应用方向是用于商用车,从点到点是最实际的,比如在出发点和终点放加氢站,也能解决安全的问题。
从长期的技术趋势看,如果电池成本能够持续下降,安全疑虑消失,能量密度提高,以后会成为主流。从电动化和智能化来看,自动驾驶一定是纯电动的,第一个原因是能耗转化问题,燃油车烧油的能量转化比例低,60%-70%的能量被浪费,电动车的能量转化比例很高。第二个原因,到了L3、L4级别,高速辅助、半自动驾驶,反应时间非常短,自动驾驶的传感器、数据、演算,反应只有几毫秒时间,传统燃油车是用发动机、变速箱来制动,从物理机械的角度来看反应时间比较长,以后自动驾驶路线还是要用纯电。
从智能座舱的角度看,智能座舱意味着在车上放了很多小型电脑或电子控制装置,要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就需要在车上配有较大的电池,传统燃油车没有有效解决方案。所以,未来的新能源车会是以纯电为主。
证券时报:对于三元锂、四元锂、磷酸铁锂、掺硅补锂、固态电池等等路线,各个主机厂和电池厂商有各自的坚持和研发方向,您更看好哪个?
赖以哲:这未必是零和游戏,车子使用电池是需要续航里程和能量密度,损耗超过70%-80%可能就不能用了,但是电池还是能继续用于储能。这些电池有不一样的使用场景,从汽车的动力电池来看,主要有续航里程和能量密度的要求,技术路线也按这些要求在升级、变化,比如电池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的变化、模组的变化。技术一直在转变,但还可以用于储能等,各个方向未必是个零和游戏。
证券时报:换电模式和充电模式更看好哪一种?
赖以哲:这就类似有人吃饭、有人吃面的问题。比如充电要等半小时、一小时甚至更久,换电更快,两个模式都有其客户群体。
有人买换电模式的汽车,因为不用等那么久的充电时间,现在看到很多电动车的客户群都很年轻,他们知道电池技术在改善,很多用户就会考虑租用而不是买电池。换电模式如果要取得成功,需要统一其标准,换电要普及的话,可能需要政府的主导,至少电池的规格要统一,换电口要一样,设备、规格的统一是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统一起来,那么就无法实现规模化。比如说,使用三元锂电池的客户大概是不愿意和磷酸铁锂电池互换的,从规格到电池的技术路线都需要解决。
换电模式还有个问题是换电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个方案是,在3-5年之后,车上的电池可以取下来,作为储能电池使用。
之前市场提出了电池银行的概念,这是另一个商业模式,其资产是电池,需要把资产活化,这就需要大量的客户群,有很多人租电池,用户会对比买电池的成本再来算一笔账。电池银行的电池可以包装成ABS(资产证券化),比如100元的电池按95元卖给银行,再用这笔钱买更多的电池,如果资金成本控制在7%-8%,还是能覆盖的。
这是个新的商业模式,如果市场够大,我还是看好的,但如果最终只是主机厂在单干,没有产生规模效应,导致电池银行的规模不够大,还需要一直融资,那么就很难长期维系下去。这种商业模式和汽车金融类似,需要跨品牌的合作。
证券时报:汽车智能化对很多汽车关键零部件进行了颠覆性创新,以前稳定的零部件供应关系也随时会被替换,您如何看待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变化,是否由此出现大量的兼并重组案例?零部件企业要如何适应?
赖以哲:不管以后会演变为怎样的技术路线,最终还是需要车轮等一些基础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受影响相对大的是动力总成,这些公司的大部分产品会被三电系统取代,但这些公司不会马上消失,比如2035年之前中国有很大一部分是混动,这是个长期的威胁,韩国和日本的相关产业也在积极转型。
另一个角度看,当汽车越来越像电子产品,会衍生出很多的商机,比如数据演算、自动驾驶等,传统汽车零部件,以后可能还有二级、三级供应商的出现,机会很多。好比是手机从功能机转变到智能机,有很多公司会消失,但同时也会涌现出很多成功的公司。
证券时报:现在市场关注自动驾驶比较多,但实际上市面上说的量产L3、L4车型还是带宣传意味更多一些,您觉得自动驾驶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未来应用的进展会是怎么样的?
赖以哲:现在市场说的量产L3、L4车型,不排除有部分是带着市场宣传、广告噱头的意味,买车的人未必都了解L2到L4的区别,但是对行业长期发展还是好事。
自动驾驶目前有毫米波、激光雷达、视觉,以后可能各家公司有自己的解决方案,不会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但现在激光雷达成本还是相对高。
证券时报:欧洲主流车企都对新能源产品做了长期规划,目前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不错,中外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实力对比情况您怎么看?
赖以哲:美国头部新能源车过去几个月在欧洲市场失去了部分份额,这些份额被传统的欧洲汽车公司获得,有个原因是欧洲区域客户的品牌忠诚度比较高。
欧洲客户对智能座舱需求不高,加上法国、德国每辆车有几千欧元的补贴,欧洲客户会考虑到,虽然补贴之后电车比传统燃油车贵一点,但也愿意买。欧洲没有限制牌照的问题,德国、法国的推动力度很大。中国之外,欧洲成了全球新能源车发展最快的市场,市场渗透率很高。
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资本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48787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